赖仲禧正在用阴沉木雕刻一件艺术品。今报记者周群能 摄
今报记者廖艳明
来宾市象州县运江古镇正逐步走向没落。70岁的老汉赖仲禧,是古镇上留守老人之一。赖老收藏了近150吨阴沉木,以手工雕刻木艺为乐。一块块黑木疙瘩经他妙手打磨后,就成了一件件艺术品。他希望通过这些阴沉木艺术品,把古镇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老木匠自学成木刻师
运江古镇位于柳江河和罗秀河环绕之中。古镇红星街街道两旁,摆满了大大小小像黑炭一样的木疙瘩,这些木头都是从河道里挖出的千年阴沉木,也是赖仲禧专门用来做木艺雕刻的原料。
右手拿锤,左手拿凿刀。4月19日下午,在红星街30号,一间废弃的老房子里,70岁的赖老佝偻着背,对一个财神像进行雕琢。因常年握工具,他的双手已长满厚厚的老茧,但一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根据神像各部位情况不同,他不停更换着大小不同的工具。工具箱中,大小凿刀共有30余把,大的有半个手掌宽,小的如笔尖细。
对于雕刻,赖老自称纯属个人爱好,还是半路出家。这些凿刀,一些是购买的,一些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叫人打造的。
赖老只上过几年小学,读书时候,特别喜欢绘画。14岁时,他开始学徒做木匠。镇上的很多房屋、家具、船只等,都有他的参与。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人希望能在家具上有一些简单的花草、龙凤等做装饰。应顾客要求,凭自己的绘画功底,赖老开始尝试在木头上刻画。上世纪90年代末,他开始用阴沉木进行雕刻,这一刻就是10余年。
雕刻无图纸自当模特
走进赖老家,一股木的清香味迎面而来。披着长衫的达摩,盘腿顽皮的济公……十余件木刻像,每一件都活灵活现。别看它们只有50-150cm高,最重的却有400多公斤。搬不动的,只有找壮汉来抬,或用吊车吊。
赖老做木刻没有图纸,全凭自己多年的观察积累,或根据木头的大小形状“因木置雕”。
“睡觉都在想雕刻的形象。”赖老称,若是对雕像神情或某个动作拿不准,他都睡不着觉,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去镇上或县里的书画店寻找灵感。
一次,赖老买了一张盘坐的大肚佛像,怎么看都觉得不自然。随后,他学着佛像的样子,把脚板全部朝天后翻转盘坐,确实十分不舒服。以后,每次雕刻类似盘坐像,他都会注意纠正这个细节。
长期以来,赖老学会了自己给神像当“模特”。例如,刻到关公提刀,他会找来一根木棍,看看手举多高,拿刀柄的哪个位置最合适。
木刻传承古镇文化
运江古镇在清末民初鼎盛一时,至今当地仍保持着许多岭南和西洋风格的老建筑,但80%的老建筑已破旧不堪。
赖老称,上世纪70年代初,大型采砂机器陆续在古镇周围河道穿梭。江底十余米深的沉沙被翻出,还挖出了众多数千年的阴沉木。80年代开始,镇上大部分居民为避汛期水患,陆续搬走,古镇上仅留下一些老人、小孩。
“河道被破坏,阴沉木被倒卖到外地,人也走光了……”看着古镇逐步没落,赖老有些伤感。多年来,曾经做过阴沉木买卖的他还留着近150吨阴沉木,并屯在镇上。
“政府一直宣传搞古镇旅游,却没有发展起来。”赖老坦言,他的木刻品部分已被慕名而来的游人买走。但阴沉木和一些经典作品,不管游客出价多高,他都婉言拒绝了。
赖老希望古镇旅游开发好后,能把这些阴沉木和木刻品向游客们展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
链接
阴沉木,又叫炭化木,有“东方神木”“植物木乃伊”之称。是数千年乃至数万年前的古树因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原因被埋地下,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浸泡和磨压等地化作用逐渐炭化形成,对研究地质、地貌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质地坚硬,不腐不蛀,是上好的工艺品原料。
新闻推荐
把关爱送到“新柳州人”老家街道办为留守儿童制作“嫩芽绿手环”
图为慰问人员在给孩子发放礼物。今报通讯员左正义 摄今报柳州讯(记者石红星 通讯员陈夏)为解决辖区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昨日,柳州市柳南区南环街道办...
象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象州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