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卢彬彬 本报通讯员 黄隆天
“葡萄大棚一排排,生态农业创品牌;优质水果不愁卖,引得客商排队来。”“树尾摇摇起大风,水纹支动藏蛟龙;莫笑喜力村场小,全国先进我最雄。”金秋十月,这首欢快的山歌时常飘扬在象州县寺村镇喜力村田间地头,村民们以此表达荣获201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自豪与兴奋。
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以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民族团结。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村”“葡萄村”。
“我们喜力村是壮、汉、仫佬、苗、瑶多民族杂居的村屯,全村屯450多人,齐心协力发展葡萄种植,各家的田地相连,从不计较一分一亩得失,如今600多亩地90%以上都是公种公收,互相帮忙。”采访中,近60岁的喜力村村长廖泽胜告诉记者。廖泽胜介绍,早在三年前,喜力村就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投入资金50多万元实施100亩优质高产葡萄园改造工程,推广“双季葡萄”、避雨栽培、葡萄专用果袋等技术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去年,全村300亩进入丰产期的葡萄总产量达60万公斤,纯收入近360万元。
在团结协作才能致富奔小康的“经济效应”带动下,喜力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高涨,村里专门出台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考评制度,全村参与“民族团结互助好公民”“五星级文明户”“文明示范户”评比活动,一人一票选出“文明之星”“团结之星”。在这些“星级”户的带领下,群众积极,无偿献地、义务投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进村和环村水泥路,新建了村文化综合楼、文艺舞台、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等文体设施。
如今,这个不到500人的小村庄不但享受着团结和谐带来的“福利”,还成为周边村屯学习的榜样,传递着共同致富的“正能量”。
新闻推荐
龚坚2月28日,笔者在象州县象东新城南区教育路的教育园区看到,13栋层高16-33层的教师保障性住房楼群拔地而起,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象州教育园区的重大配套项目,占地80亩...
象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象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