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坤 本报通讯员 黄大华
上联:走出深山感党恩;下联:入住城市谢政德。
近日,记者走进忻城县城南新区崭新的廉租房小区,户主樊绍全新家门口崭新的对联格外惹眼。
在去年5月以前,樊绍全还是该县城关镇黄宜村西部边远山区古林屯农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城镇居民,原来的泥瓦危房也换成了60平方米两居室的新居,每月只需交50元。
在樊绍全看来,“党恩”、“政德”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古林屯属于‘三不通\’村屯——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电,出来一趟要走路两个多小时才能搭乘上班车。”樊绍全介绍,屯里22户劳力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小孩在家种地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房子是清一色的泥瓦危房。
如今的樊绍全一边在县城做泥水工,一边接受培训,准备在附近工业园区一家企业就业。而他的邻居梁元安则在县城摆起了夜市摊,开业没多久月收入就超过1000元。“还是和以前一样在外做工赚钱,却能住进廉租房,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谈及变化,梁元安感慨道。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古林屯这种整村搬迁融入城镇的扶贫模式,得到了22户居民的认可。”该县扶贫办主任蒙圣乐告诉记者,22户农民现在已经成为城镇居民,享受廉租房政策,对符合政策的纳入低保,对劳动力则根据自身意愿就近培训就业。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使用权依然没变,交由他们进行林业开发,这既有利于石漠化治理又给了村民带来稳定的收益。
“类似古林屯这样的‘三不通\’村屯,大多地处石漠化治理区域,居于此的人们属于‘生态移民\’,而整村搬迁到城镇的探索,既推进了‘城镇化\’亦达到了‘扶贫\’效果。”县委书记谢大研告诉记者,今年忻城县将复制古林屯成熟的搬迁扶贫模式,将13个“三不通”村屯的62户人口全部搬迁到县城及周边城镇。
新闻推荐
拎着梦想下山 搬入新城致富 ——忻城县推进大石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卢彬彬本报通讯员蓝艳青黄大华忻城地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地”,全县41.05万人口仅有耕地45万亩,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石头缝里”讨口粮,至今还有部分居民过着刀耕火种...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