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映 本报通讯员 李晓成
养鸡、养鸭、养鱼,一业兴,百业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夏季,忻城县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小桥流水,古色古香;白墙红瓦,绿草如茵。
在城关镇内城屯莫曼广场一隅,一栋原木色的莫老爷农庄格外醒目,庄里聚满了游客。“相比2011年,来这里的游客多了3倍,这都是托四星级农家乐和生态旅游名村的福。”喜上眉梢的莫柳生老板告诉记者。
特色民居建造,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也让人们的追求悄然转变。在内城屯,纷至沓来的老板们前来租借经过立面改造的农家,开发建设农家乐;村民利用区位优势,创建家具加工厂和食用菌基地。据统计,2012年,内城屯生态旅游名村接待游客达3.6万人次。
内城屯从过去的破乱不堪,到如今四星级农家乐的“华丽转身”,是忻城多种模式建设新农村的一个缩影。马泗乡马泗村果蔬型新农村,北更乡雅文村林木型新农村,欧洞乡永合村林下经济型新农村等模式初现雏形……
在特色产业建村的同时,该县先后引进广西恒业丝绸、金宏昕生物科技、广西村姑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引进恒业丝绸不仅为该县22.69万亩桑园的种植提供加工出路,还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如今,该县丝绸加工企业已成为全区农副产品加工重点企业。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地处大石山区的红渡镇六纳村委,采取“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连片开发300多个网箱养鱼,前景可观。养鱼大户黄雪明,由原来的5个网箱发展到现在的12个网箱,搞起了立体生态养殖,年产值逾50万元。如今,在黄雪明的带动下,该镇网箱养鱼村民达70余户。
在新农村建设中,欧洞乡里苗村积极发展循环农业,通过“桑杆—食用菌—桑”、“猪—沼—桑(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废弃的畜禽粪便、桑杆找到了“用武之地”,既美了村庄,又富了农民。
新闻推荐
蓝艳青樊何东在忻城县城关镇高塘村,谭就根一家祖孙三代,代代有人参军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1944年底,谭就根的父亲谭光恒30岁,已养育两个孩子。然而,身材魁梧的他当年便被强征进入国民党军队服役。在国...
忻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忻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