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泥路铺好了,村里新设的路灯亮了,田间的水渠修通了……村里让群众舒心的变化,是党员干部“沉”入基层、走近群众,挨家挨户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帮助群众办好的一件又一件实事。
2013年以来,玉州区以“走基层、转作风、解难题”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铺平百姓门前路,点亮百姓窗前灯,修通百姓田间渠”,不仅照亮了群众门前路,也点亮了百姓心中的那盏灯。
干部勤往村里走,百姓眼中有变化
党员干部“沉”入基层,不仅要发现基层问题,更要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党员干部“沉”入基层给大塘镇三和村带来什么变化?
每天晚饭后,三和村村民纷纷聚集到村公共服务中心门前小广场,跳舞、打球、健身、拉家常,该村在小广场加装了几盏路灯,新设的路灯照亮了这个小广场,群众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2013年,三和村实施了9个民生项目,在村道设置路灯是其中之一:村主干道设置了30盏太阳能路灯,各自然村道路设置了120盏简易路灯。
三和村农田的机耕路搁置了5年多,一直没有资金修建硬化。2013年12月底,这条200多米的机耕路修建完成,村民们可以方便地将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开到田里,这里的100多亩良田得以恢复耕种。机耕路的修通不仅利于农业生产,也便于排水和防洪,一举两得。
“这些项目都是我们‘走\’出来的,在群众中我们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和最迫切的需求,通过我们积极调查核实和争取资金,群众牵挂多年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大塘镇镇长何卫在“沉”入基层中“收获”颇多。
敢于向群众“亮牌”,有信心有勇气有底气
记者在大塘镇采访时看到,每个干部的胸前都挂着一个工作牌,上面写有姓名、职务。而在各村主要道路路口,设立了党员干部包村工作公示牌,干群联系卡也发放到各村,包村干部的照片、姓名、职务、手机号码等都印在联系卡上,群众有事,可以“按图索骥”。
玉州区在先行先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干部在下基层走访时,通过佩戴工作牌,在村(社区)、片(组)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竖立统一制作的公示牌,向群众发放干群联系卡等形式,公开干部的联系方式、工作职责、承诺事项,亮出身份、亮出职责、亮出承诺,方便群众联系、办事和接受群众监督。
“向群众公布自己的身份和手机,需要有信心有勇气有底气。”何卫曾经担心公布手机号码后,群众不信任干部不打电话,或是基层问题太多群众频繁打电话。从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反映来看,这两种情况没有出现,群众打包村干部电话大多是正常反映问题。
去年,大塘镇党员干部“走”到村里,征询到意见和建议578条,经梳理归纳后共89条,其中第一批公开承诺实施的社情民意项目44个,已在镇里和各村公示牌进行公示,目前已完成了37个。
“走、转、解”接地气,为民办实事暖民心
2013年玉州区财政划拨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带动各级、各界投入经费420多万元,争取上级各项目资金4300多万元投入民生建设,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出行、住房、饮水等困难。
2014年,区财政再预算安排1000万元给区“走转解”活动办公室,用于各村(社区)道路硬化、路灯安装、水渠清淤等社区民意项目建设。目前,已启动建设项目83个。
“目前,玉州区上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继续把走基层、集民意,转作风、强服务,解难题、暖民心的活动作为实践载体,不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接地气,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玉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红介绍,通过抓好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情民意项目,铺平百姓门前路,点亮百姓窗前灯,修通百姓田间渠,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新闻推荐
在玉州区大塘镇苏烟村,有一群特殊的“保姆”,她们不求报酬、不辞劳苦,义务照顾村里的留守儿童、残疾人子女等,用亲情、友情、邻里情,为和谐村庄注入了温暖因素。 ...
忻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忻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