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论坛
黄秀娟
近日,《来宾日报》一文报道:“在金秀,一些乡镇教师的平均年龄接近50岁……全县中小学41岁以上的教师有536人,一些学校49岁以上教师甚至占到80%,即便是全县师资条件最好的金秀民族小学,也很难见到年轻的教师。”
笔者以为,金秀县的教师老龄化现象是我区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一个缩影。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地处县城的公立幼儿园,自2000年后没有招进一个年轻的幼师毕业生。
有人开玩笑说:“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这话形象地反映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除了教师老龄化外,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位,常识科及艺体专任教师也偏少,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⒈农村小学教师“进口”不畅。由于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往往班级多、规模小,有些教学点只有十几名学生。如金秀全县学生少于21名的教学点多达40个。按1:21的农村小学教师编制配备比例计算,总体上农村小学教师是饱和甚至是超编的。为此,近几年来,上级部门严把入门关,坚持农村小学教师“只出不入”、“少入多出”的原则,对富余人员进行分流,其结果虽然压缩了教师编制,精简了富余人员,但同时也堵住了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几年下来,原先的青年教师多数已步入中年。这一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老龄化进程。
⒉招人难。2013年,金秀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14名中小学教师,结果只招到74名,其中有几位在了解山区情况后拒绝到任。忻城县于2013年也向社会公开招聘70名中小学教师,结果只招到43名。
3.流动大。由于农村学校工作生活条件差,很少有大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小学任教,即使有年轻教师分配到农村从教,也不安心。年轻教师特别是女教师,通过自身三五年的努力,便调到乡镇中心小学,或者调到城区学校。据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最为稳定最能安心在小学任教的便是80、90年代“民转公”的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使其保持健康肌体,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定向培养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即每年由师范类学校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为农村学校定向免费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教师;学生毕业后,安排到乡村小学任教,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激励措施和长效机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学校输送师资力量。
二、建立稳定的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有关部门在核定编制时,应考虑农村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向农村小学适当倾斜,或者山区农村小学按班级核定教师编制,避免一个小学一个教师的现象。
三、实行城区教师定期到农村支教制度。应迅速建立城市优质学校对口到农村弱势学校的定期交流制度,实现城市乡村资源共享、资源互动,城市支援农村的机制,缓解当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短缺的燃眉之急。
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县区政府应设立边远农村、山区教学点教师岗位津贴,适当提高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尽量为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其安心从教。
新闻推荐
本报忻城讯“中午一个小时,我们顺便逛逛街买点东西也就过了,不用等那么久,也不用担心办完事没有车回家了。”6月30日,正值忻城遂意乡的圩日,一位从20多公里外来乡政府办事的加北村群众感慨该乡在圩日...
忻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忻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