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忻城讯 (记者/罗侠 通讯员/蓝春青)“仅黄金周,我们村的蓝莓生态农庄就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生态转向旅游,农民变成老板,真是太好了!”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党支部书记潘福慰说,这种变化得益于当地的“生态乡村”建设。
漫步于马泗村,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文化广场娱乐设备齐全,洁白的民房墙上用绘画点缀,村旁的哈密瓜、柑橘园里游客们正在采摘拍照,一幅“村在果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的乡间美景。不过,3年前,这里是卫生较差、道路难走、房屋破旧的“脏乱村”。如今,环境变好了,村屯变绿了,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了。
“来这里,不仅可采摘品尝新鲜的哈密瓜、柑橘,还可烧烤、钓鱼,品尝农家饭菜,观看文艺演出,品味乡村文化。”来自柳州的游客黄毅凤感慨道。
生态农庄老板欧高龙告诉记者,他的20个哈密瓜大棚,国庆期间游客采摘了1万公斤,每公斤10元,仅哈密瓜一项就进账10万元。
花香蝶自来。近年来,忻城县依托生态优势,把生态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起来,在公路沿线村屯全面实施硬化、白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六化”建设。其中,马泗村今年被列为自治区“生态乡村”示范点。目前,该村20个屯已基本完成水泥路、巷道硬化,建立柑橘、葡萄、西瓜、蓝莓、柚子采摘园等一批绿色水果种植基地和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像马泗村这样自治区级“生态乡村”,忻城已有30个,正从“生态村”逐步向“旅游村”“幸福村”转变。
“生态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把风景变成产业,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县委书记谢大研说,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推进生态村向旅游风情村转变,变生态资源为生态效益,走出一条具有忻城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忻城讯(记者/卢彬彬通讯员/陶玉瑜)“自从开展‘大手拉小手学法一起走’活动后,我经常和儿子学习《来宾市法制教育读本》,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升。”12月9日,忻城县实验中学一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
忻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忻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