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哞……”在忻城县欧洞乡里苗村后山草场上,一头头健壮的黄牛或在悠然散步,或在咀嚼青草。
“现在有政府的贴息贷款,我可以扩大养殖规模了,脱贫大有希望。”里苗村贫困户覃宝健看着自家11头膘肥体壮的黄牛高兴地说。
今年44岁的覃宝健从20岁就开始搞养殖。20多年来,依靠养羊和养牛,覃宝健一家日子还算过得去。去年,覃宝健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重病。为给妻子治病,覃宝健只能将家里的羊和部分牛卖掉。术后,妻子不能干重活,覃宝健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家里因此陷入了困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经验丰富的覃宝健认定养牛是一条可以生财并有前途的发展之路,于是萌生了扩大规模的念头。牛舍小、没有资金,怎么扩大规模?正当覃宝健愁眉不展的时候,当地政府给他带来了好消息——建卡贫困户可以通过贷款发展产业,而且可以获得政府贴息。
“太好了。”覃宝健打心底里高兴。他说,政府贴息贷款对扩大养殖规模有很大帮助,脱贫致富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今年,通过建档立卡、申报材料,覃宝健拿到了3万元贴息贷款。
眼见覃宝健养牛效益不错,又有政府扶持,周边村民心动了,纷纷加入养殖黄牛行列。除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外,覃宝健还计划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养牛致富。
“目前,村里有8户贫困户意向加入合作社,贴息贷款正在办理中。”覃宝健说,合作社建成后将采取“农户+合作社”的方式组织社员进行养殖,争取形成喂养、防疫、销售等一条龙式的运营模式。
里苗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有14个自然屯,人口4552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种桑养蚕和外出务工,2015年人均纯收入仅2062元。
里苗村山多、牧草丰盛,适合养殖牛羊等家畜,但资金、技术、场地却是当地贫困户发展养殖的瓶颈。为此,忻城县公安局欧洞派出所驻里苗村“第一书记”樊朝辉结合实际,运用新型经营模式和机制推进***、产业扶贫,鼓励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
樊朝辉说,要扩大规模,必须走专业合作化道路,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基地养殖,使养牛成为大产业,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此外,在发展脱贫产业时,里苗村坚持以贫困户为核心,在产业选择、合作模式、利益分配等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带动,探索产业脱贫“贫困户+”的新路子,加速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目前,里苗村先后培育种养专业大户5户,帮扶500户贫困户发展百香果、桑蚕等种养业,促进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元,实现脱贫1000人。樊朝辉说,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里苗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实现脱贫摘帽任务指日可待。□本报记者 韦瑞君 黄熙勤 通讯员 蓝德龙
新闻推荐
“百香果亩产可达1500多公斤,按照每斤3.5元收购价格计算,亩产值可达1万多元,每亩将给农户带来7000多元利润,按每户平均2至3亩的种植规模来算,单此项就能给农户增加2至3万元收入,是一条‘短、平、快\’...
忻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忻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