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过后,雾气缭绕,红水河边,村民正在网箱里捞鱼;田间地头,农民正在采摘桑叶,护理果苗;水泥路上,一辆辆私家车缓缓开进农家,一幅幅美好和谐的画卷映入眼帘……10月21日,笔者走进忻城县红渡镇沿河村屯,感受和探寻该镇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及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近年来,红渡镇紧紧围绕“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工作思路,积极构建“扶贫攻坚·党员先行”新格局,采取“四抓四促”新举措,统筹党组织力量,推行“公司+基地+党支部+贫困户”模式,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实主导产业发展,带领广大群众勇闯致富路,为实现全镇8452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而努力。
抓理论学习促素质提升
学是基础,做是关键。今年以来,红渡镇党委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以“感恩教育·感动红渡”新动力课堂为抓手,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学习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等方面内容,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推进工作开展。
该镇主要从学习理解各项***政策入手,在学习中对比思路,在分析中寻找门路,在实践中确定种植、养殖、劳务、旅游四大产业发展方向。在区、市、县各级帮联单位党组织和全镇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广大贫困户了解了扶贫政策、享受了优惠政策,使***真正精准到每个贫困户家庭,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
抓队伍建设促工作落实
完成征地1058亩、拆迁7户、迁坟39座;修建农渠、排洪沟近15公里,修建田间路近20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523元增长到2015年的7250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红渡镇全体党员干部背后的努力与付出。
如何把党员组织起来,把干部队伍建设起来,把大家力量凝聚起来,是党建工作的关键。近年来,该镇以“螺丝钉”工程为纽带,牢牢抓住“干部关心工作、组织关心干部”这个关键点,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督促帮扶干部发挥帮扶作用,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抓基础建设促整村脱贫
要致富,先修路。马蹄村至龙塘村11.5公里水泥路,日前已正式竣工投入使用。这条路是去年红渡镇党委、政府和两村党支部通过多方筹资410万元修建起来的,沿途7个屯的群众由此踏上脱贫致富“快车道”。
马蹄至龙塘的通车是该镇各级党组织通力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的首先任务来抓,积极协调争取,充分调动“双联”单位、扶贫工作队、非公企业党组织等力量支持,推进全镇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该镇已完成32条巷道硬化、18条屯级路建设;帮助1220户困难群众实施危房改造;完成红渡、马蹄、西江水厂的建设,完善马安等4个村饮水工程,解决了3万多群众饮水难问题。
抓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
“我们将紧紧围绕‘攻扶贫、塑城镇、建党区、创旅游\’四大重点工作,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党员培训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引导贫困户参与多方经营,拓宽增收渠道,力争今年顺利实现雷洞村135户424人脱贫摘帽。”红渡镇党委书记罗健康告诉笔者,该镇党委将充分发挥雷洞村、西江村、龙塘村、渡江村已建立起来的核桃、柠檬、金银花、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引领、辐射作用,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目前,全镇已成立农业合作社24家,其中较大的金凤凰生态猪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300万元,发展了桑蚕、中药材、百香果、柠檬、火龙果、鸡、鸭、鱼、牛等种养大户105户,为贫困户打造了多项“阳光产业”。□蓝春青 蓝梦霞
新闻推荐
来宾网-来宾日报忻城讯11月18日,笔者走进忻城县城关镇板河光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韦秀香家,只见她正忙着为牛儿准备“晚餐”,8头膘肥体壮的牛儿正在等待“进餐”,不时发出哞哞声。“和韦秀香一样...
忻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忻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