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随着全长7.6公里的通村道路项目硬化完毕通车,忻城县城关镇加海村再也不让人觉得是一个山高路远的偏远小村了。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自今年6月中旬实地调研了解加海村的扶贫情况后,市委书记农生文就一直惦记着当地群众。昨日,农生文与随行人员带上米、面等生活必需品,再次驱车前往加海村开展扶贫调研,走访看望帮扶群众。
“您孙子学习成绩如何?还有几年毕业?”“还要在学校学习两年,外出见习一年后就可以自己找收入了。”农生文一下车,便和随行人员径直来到帮扶对象蓝显明家中,对于村里党龄最长的蓝显明老人,他最惦记的就是老人孙子的学业问题。
今年82岁的蓝显明老人有4子3女,最大60多岁,最小也有50岁,都自立门户或出嫁,与他共同生活的儿子已去世多年,媳妇也早已改嫁,家中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家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不仅享受到了低保待遇,前几年也通过危房改造建起了新房,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老人家中,农生文揭开蓝显明家的米缸,询问老人过冬的粮食是否充足,握着老人的双手叮嘱他要照顾好身体。他对随行人员说,作为村干部一定要多关心贫困老人的生产生活,按时间节点帮助他们实现脱贫。
加海村位于忻城大石山区深处,辖14个自然屯,共有农户492户2011人,耕地总面积1675.5亩,人均耕地面积0.83亩,皆为旱地无水田,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玉米、桑蚕和外出务工,2015年人均收入为3620元,现有贫困户174户、贫困人口695人。
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农生文指出,要帮助村民脱贫,关键要用好用活扶贫政策。要鼓励缺少耕地和生产工具的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大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以土地确权流转整合移民群众的耕地,这样不仅能消除群众移民的顾虑,也能实现土地“小块变大块”,便于发展产业。
“对于这一户家庭,有什么具体帮扶措施?”来到帮扶对象罗祖艳家中,农生文一面详细了解罗祖艳的生活情况,一面向驻村“第一书记”询问村里如何帮助群众脱贫。
像加海这样的山村,山地面积大,但比较贫瘠,以往村民种玉米,养几只鸡和一两头猪,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今年,加海村获得2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发展产业,这无疑为村里实现脱贫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当前,村里正计划利用这笔资金建设育肥牛基地,通过向贫困户发放牛崽,贫困户再以牛崽入股,加入合作社进行分红。
“发展产业,关键是要形成规模,让农户告别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当得知村里正利用扶贫资金发展产业,通过引导像罗祖艳这样的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进行抱团养殖实现脱贫时,农生文指出,无论是发展养牛还是种桑养蚕,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实施。在此期间,不管是乡镇干部,还是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都必须主动担起责任,加快建设步伐,引导带动群众用好资金,通过成立合作社形成滚动效应,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确保加海村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任务。
市委常委、秘书长兰筱斌一同调研。□本报记者 陈千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罗侠“开展‘宜居乡村\’建设,要把城市优质资源带到农村,实现乡村民生服务智慧化。”来自忻城县的李朝晖代表说。李朝晖说,目前自治区全面启动“宜居乡村”建设,重点实施“产业富民”“服务...
忻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忻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