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村里的真实情况后,我曾经有退缩的想法,可想到当时立下的‘为群众脱贫,甘愿洒真情;村里不脱贫,坚决不回城\’的誓言,我又坚持了下来,如今脱贫在望,心情无比激动。”忻城县红渡镇雷洞村“第一书记”姚亚光对雷洞村今年实现脱贫摘帽充满信心。
雷洞村山高路远,人多地少。全村共有9个自然屯420户1920人,其中贫困户136户428人。去年7月,姚亚光从自治区教育厅到雷洞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积极争取后盾单位支持为村里建设道路、兴修水利、安装路灯,还热心帮助村民申请贴息贷款养牛养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希望。
围绕两大目标 找准发展方向
入村之后,姚亚光迅速走访所有贫困户,摸清村里情况。面对村“两委”班子动力不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等难题,姚亚光围绕贫困户“八有一超”、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脱贫摘帽目标,将村“两委”班子建设和扶贫工作同时开展,规范值班制度,一起深入调研,共同核实“病根”,找准发展方向,制定脱贫规划,帮助村民想办法、解难题。
谁没有稳固住房、没有电视看,在姚亚光的扶贫工作笔记里都记得清清楚楚。针对46户没有电视看的贫困户,在姚亚光的努力争取下,对口帮扶单位县供电公司。同意免费捐赠二手电视,解决贫困户看电视问题;针对52户仍住危房的贫困户,姚亚光通过申请危改指标、引导移民搬迁等举措,确保户户有稳固住房;针对村里尚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他通过组建广农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养牛养羊,每年收取10%分红作为集体收入;另外,姚亚光通过争取县财政支持,发动群众集资建设三条机耕路,整合各项扶贫资金建设排洪水渠、实施电网改造、安装路灯等,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
发展三大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5月份,在姚书记的协调下,润华牧业公司给我们送来50羽鸡苗,养4个月后出售收入2250元,现在我家又养第二批,打算年前出栏,加上养蚕、劳务等其它收入,今年脱贫没有问题。”贫困户潘常恩高兴地说。
为实现“一超”目标,姚亚光在村里重点发展养鸡、养牛、养蚕三大产业。养鸡是“短平快”项目,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扶贫模式,由公司送给贫困户鸡苗、饲料,四个月后统一回收。养牛则由教育厅补助每头4000元、县政府补助每头3000元,共7000元为102户贫困户每户购买一头牛仔,按照“统一发放牛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原则,采用“农户散养+合作社代养”模式,确保没有场地、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也有收入。此外,姚亚光还引导村里发展小蚕共育、桑葚酒开发、蜂蜜养殖等项目,开辟更多增收致富渠道。
实施“四个结合” 确保整村脱贫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谈起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姚亚光不禁感慨。
驻村期间,姚亚光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迁则迁”的扶贫思路,通过实施“四个结合”举措,确保整村如期脱贫。“四个结合”即将扶贫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引导10户贫困户搬出深山入驻红渡工业园区,鼓励他们就近就业,确保“搬得出、可致富”;将扶贫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部门、乡镇和村级党组织联动,推行“党员带头致富、先富帮后富”工程,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输血”与“造血”并举,通过送技术、送信息,培养更多有觉悟、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脱贫步伐;将扶贫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引导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就业创业,确保这部分贫困户脱贫。
“我们今年能够实现整村脱贫,多亏了姚书记的辛勤付出。”雷洞村委副主任潘敏峰说,该村现在正进行贫困户“双认定”工作,预计11月底有130户实现“八有一超”脱贫目标。□蓝春青
新闻推荐
记者深入忻城县北更乡塘太村,对全国劳模蓝绍会的先进典型事迹作电视专题采访。当天,记者跟踪拍摄和采访了蓝绍会和其帮助过的村民、五保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详实记录
新华社专访全国劳模蓝绍会11月1日,新华社视频记者深入忻城县北更乡塘太村,对全国劳模蓝绍会的先进典型事迹作电视专题采访。当天,记者跟踪拍摄和采访了蓝绍会和其帮助过的村民、五保老人、留守儿童...
忻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忻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