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忻城县地处桂中大石山区,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忻城县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重点,以贫困农户增收为核心,突出抓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结对帮扶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从年的.万人减少到8.万人,年底又确定脱贫“双认定”户2.万人,顺利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年度2.万人减贫任务。
“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实现全县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一定要横下一条心,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忻城县委书记谢大研在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多次强调。
产业敲开致富门
“今年,我种植了4亩百香果,因管理得当,再加上销路好,第一年亩产利润达元以上,预计明年每亩利润将达元以上。”近日,笔者走进忻城县城关镇板河村,村民蒋庆荣指着眼前的百香果高兴地说。因今年未受霜冻等因素影响,现在一排排整齐的藤架上还是绿油油的一片,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百香果,煞是喜人。
板河村是忻城县“十三五”规划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共有户人,年人均纯收入仅元,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为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该县扶贫工作队找准贫穷原因拔“穷根儿”,按照“一村一品”
原则,大力发展桑蚕、百香果、柑橘、育肥牛、生态鸡、生猪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提高人均收入。年底,该村顺利摘掉“穷帽”,实现整村脱贫。
无独有偶,在忻城县欧洞乡里苗村,育肥牛、山羊养殖、中草药材种植、百香果种植等产业也悄然兴起,依靠能人带动,贫困户抱团脱贫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去年以来,该县立足本地特色与资源优势,力争做到“一村一品”,不断推进扶贫产业大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帮助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百香果、育肥牛、生猪养殖、珍珠糯玉米等扶贫产业发展,近日,该县还成功引进了总投资达2亿多元的浙江大学忻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项目,浙江大学将在品种、技术、管理、培训、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给予忻城大力支持,为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实现技术集成创高产、农民增产增收,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致富。
“‘十三五\’期间,我们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工程,重点发展百香果种植、育肥牛等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更多农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力争5年内把我县建成全国有名的‘百香果之乡\’和‘最牛之县\’。”谢大研对忻城产业扶贫发展充满信心。
金融扶贫发“牛财”
“仅靠养牛一年能赚4万元,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1月5日,忻城县城关镇尚宁村贫困养牛户樊肖陆说。之前,他通过申请2万元金融扶贫贴息小额信用贷款买了4头牛回来,养了一年,每头赚了1万元,心里可高兴了。
“我家没有人力,想养牛也没办法,所以我把5万元金融扶贫资金投给村里的浪昌生态养殖合作社,每年获得元分红,三年也有1.5万元收入。”古蓬镇枝林村板林屯贫困户樊国荣对这种金融扶贫模式非常满意。
贷款养牛和入股分红都是忻城县创新实施“金融***工程”的主要模式。从年起,该县每年都出资万元,和金融机构共同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资本3.5亿元参与扶贫开发,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免利息的小额信贷支持,为全县8万多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资金保障。据了解,年,忻城要脱贫摘帽2.8万人。截至月底,全县已累计向户贫困户发放贷款2.亿元。
“我一直想扩大养牛规模,带动村里群众脱贫致富,但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实现梦想,如今好了,县政府推出‘两免一贴\’小额贷款金融扶贫优惠政策,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把5万元***小额贷款全部投入合作社实施合作经营年终分红,既能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又能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了贫困户与合作社‘双赢\’目标。”古蓬镇枝林村浪昌生态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蓝陆强说,合作社将把这万元扶贫贷款资金全部用于购买牛犊,实现存栏肉牛头数超头。
“去年,全县育肥牛已达4万头,按照这样的运营模式发展,几年内忻城将能实现育肥牛万头目标,打造广西有名的育肥牛基地指日可待。”县长李朝晖如是说。
特色旅游注活力
近年来,忻城县紧紧围绕“旅游兴县”战略和争取进入“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目标,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探索开辟“旅游+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径,突出“土司、浪漫、生态、现代”的特色,着力打造旅游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珠江―西江经济带上的节点旅游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将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年月日,忻城县举办冰雪香草音乐节,邀请了区内外多家媒体及多家旅行社参加,向区内外宣传该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吸引了区内外大量游客,有效地推广忻城县特色旅游这张名片。“参加此次年忻城冰雪香草音乐节,我们参观了忻城莫土司衙署、马泗蓝莓生态园,体验了薰衣草庄园的滑雪项目,还亲自到大塘三寨沟采摘草莓,我认为忻城的乡村旅游非常值得挖掘,希望能够与忻城发展合作,共同发展忻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南宁中国青年旅行社相关负责人李先生在参观忻城县部分景区(点)后,对该社发展忻城生态旅游路线有了初步规划。
风景美了,游客多了,经济发展自然提速。忻城县通过将分散在各乡镇的乡村美景进行串联,整合打造一个集生态休闲、餐饮娱乐、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精品旅游线路,把生态旅游打造成忻城特色旅游的重点项目,马泗乡的蓝莓生态园、大塘镇的三寨沟都是生态旅游精品路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忻城各项经济的快速发展。年以来,忻城的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如景区门票、宾馆饭店、特色商品、交通物流等多行业收入。据统计,1-月,全县接待游客.5万人次,同比增长.1%;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
土货进城富农家
近日,笔者走进马泗乡高龙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采访时,放眼望去百香果基地里绿荫覆盖、瓜果飘香,工人们忙着采摘、过秤、入筐、装箱……把产品发往全国各地,为城里的“吃货”送去新鲜美味的水果。“年下半年,我们合作社加入电商行列,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百香果、哈密瓜、珍珠糯玉米、紫淮山等绿色生态农产品。现在,我的客户就遍布全国各地,网上销售额超过万元!”合作社理事长欧高龙说。
忻城县生态资源丰富,有很多具有区域性的特产,比如珍珠糯玉米、土榨红糖、土制面条、金银花茶、百香果等,但是由于这些产品分布零散、交通不便,销售渠道单一。为切实解决当地群众买卖难的问题,促进“土货进城,网货下乡”,该县已在去年1月与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签订了农村电子商务合作项目,并以此作为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以前,家中种的农产品都要自己挑到街上去卖,还不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自从有了电商以后,将农产品直接交给电商服务点负责人,统一销售发给客户,我们省时省力,价钱也不错。”说起电商的好处,马泗乡联团村二洞屯贫困户潘呈团深有感触。
如今,从“互联网+”销售渠道尝到甜头的群众有了盼头,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到电商的行列,开启了“订单扶贫”新模式。土榨红糖、土制面条、金银花茶、百香果等一批优质农产品乘着电商“快车”进城,成为城里人抢手货。截至目前,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交易额已达万多元。
帮扶帮到心坎上
“这只‘扶贫土鸡\’已被订购完了,到年就送货,一只元,元马上就要到手了。”1月9日,遂意乡弄江村都斜屯贫困户蓝玉花高兴地说:“现在的社会太好了,帮扶单位不仅给我们免费送鸡苗,帮扶联系人还预支资金给我买母猪苗养殖,真的帮到了心坎上。”
送鸡苗、送电视、送牛犊、送猪仔、送水泥、送果苗、送衣物等都是该县创新实施“一帮一联”结对帮扶活动的一个缩影。自***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就积极探索“党建+***”新路径,建立“党员+群众”联动机制,组织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十三五”期间个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全县行政村“美丽广西”(扶贫)工作队,做到每个贫困村都落实结对帮扶单位并有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所有贫困户都有领导干部联系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目前,全县共有驻村“第一书记”名,参加***结对到户的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其中处级领导干部人、科级领导干部人、一般干部人,每个干部职工负责结对帮扶户1~5户,实现帮扶到村到户全覆盖。同时,借助群众信息服务平台,把贫困村、贫困户和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对口联系的详细数据录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联络服务信息全覆盖。
“开展‘一帮一联\’结对帮扶活动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结对帮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形成合力,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庆山在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会议上说。
年,在各级帮扶单位及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已成功组建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场个,带动2.万人群众实现脱贫摘帽,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9个。
“忻城,心诚,红水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南国壮乡一颗升腾的新星,艰苦创业带来美好的生活,我们豪情满怀阔步前进。”如今的忻城,正如《忻城,美丽的家乡》这首歌词唱的一样,全县人民正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蓝春青 蓝德龙 石佳连 莫亚丹
新闻推荐
翻下高坡的车辆。。来宾网-来宾晚刊讯(记者唐毓钦通讯员刘华文/图)月日,王某和亲朋好友驾车去忻城迎亲,不料在行经忻城县城关镇猫洞村附近路段时,其驾驶的车辆翻下约米高的山坡。所幸,车中4名乘员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