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不到舞龙还可以在水上进行,真是太神奇了,我还是第一次见!我马上发朋友圈,与朋友们分享一下。”5月28日上午,在忻城县遂意乡神秘湖,来自上林县的韦先生一边观看水上舞龙表演一边赞叹,顺着他拍摄方向,笔者看到,在清澈的神秘湖上,几十名舞龙人拿着彩旗,舞动喜庆的红龙和黄龙,随着鼓点在水中游动,不时摆出各种动作造型,场面甚是壮观,引得湖边的观众啧啧称赞。
当天,除了水上舞龙,当然少不了端午活动的重头戏赛龙舟。热闹的水上舞龙过后,龙舟大赛也正式拉开帷幕。据了解,此次龙舟比赛一共有10支代表队报名参加,他们分别来自该县城关、红渡、遂意、古蓬、果遂等乡镇,其中有2支队伍是女队,这也成为了今年比赛的一大亮点。
“预备,开始!”在裁判员发令枪响的一刹那,各参赛龙舟犹如离弦之箭,疾驰而出,随着鼓手有节奏的鼓点,龙舟队员们划动船桨的动作越来越快,速度不断上升……湖边的拉拉队纷纷为各自支持的队伍呐喊助威,与龙舟队员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出一首雄浑壮阔、力争上游的曲子。经过小组赛、半决赛和总决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城关建康队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捧回15000元奖金。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对水上舞龙、龙舟赛比赛进行现场直播,这些精彩的画面,通过直播平台向全国展示忻城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展现忻城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五月端午包粽子、悬菖蒲、佩香囊是壮乡忻城的传统民俗。5月29日上午,在忻城土司后花园的壮家木楼里,央视现场直播壮族人家采摘艾草、劈竹篾、烧灰、包粽子、挂青辟邪等民俗活动。据了解,每逢端午节,壮族人家都会到田间地头摘上一把菖蒲和艾蒿,并把菖蒲和艾蒿插在门眉和屋檐下,悬于堂中。或者制作放有草药的香囊,让妇女儿童佩戴,这些做法的本意是为了驱瘟避邪。艾蒿和菖蒲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此外,忻城的莫土司衙署、红水河风光、唱山歌、织壮锦等也纷纷搬上央视屏幕,让全国人民了解忻城及当地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央视直播忻城端午系列民俗活动的火爆也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端午期间,莫土司衙署、神秘湖、土司后花园等景区人山人海,特别是薰衣草庄园更是人气爆棚,传说中“中国普罗旺斯”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亲们,忻城大小宾馆爆满,我在薰衣草庄园里偶遇了北海的11位老师,热心地把他们带到县城,但所有宾馆、旅社都没有床位了,怎么办?”5月28日晚上21时,一名忻城网友在忻城的微信群里向当地网友求援,网友们纷纷出谋划策……最终,来自北海的11位老师不得不到附近的合山市去住宿。不仅如此,忻城的大小饭店、快餐店、粉店也是人流量大增,有些店面到中午就因食材用完而提前打烊,忻城的旅游市场火爆可见一斑。
如今的忻城,传统节日味更浓,文化传承更深入人心,风景更美,花开更艳,前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据县旅游局主要负责人介绍,据初步统计,仅端午节三天假期,该县共接待游客1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981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和14.6%。
“政府、民间合力搭台,传统民俗文化开路,以花草为媒,以传统节日为介,新闻媒体搭桥‘吆喝\’,忻城的知名度迅猛提升,文化旅游快速发展,旅游名片越打越响。”县长李朝晖表示,这两年,该县通过依托传统节日推动各种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再加上新闻媒体的支持和帮助,忻城的“壮乡故宫”“南方最大薰衣草连片种植基地”“龙舟文化”“珍珠糯玉米”等旅游、文化、农业品牌效应凸显,该县正在加快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柳来河一体化,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旅游城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紫色花海醉游人。(蓝春青摄)靓丽的壮族姑娘。(蓝春青摄)地道美味的农家菜吸引游客品尝。(黄爱柳摄)送蛋活动受欢迎。(黄爱柳摄)薰衣草庄园里,土司风情展演现场。(蓝春青摄)富有乡土气息的划竹排比赛。(蓝...
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