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截至2011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96.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2.56%,列全省第七位。
光鲜数据的背后,一些问题也不容回避:去年,莱芜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0.87,远低于合理比例区间。这说明长期以来,莱芜市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全省看,莱芜市是唯一一个主城区人口少于50万的地级市,城市规模不大,内在质量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块“短板”,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此历史节点上,市委工作会议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大力实施城镇化承载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四城四区”,以此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支撑跨越发展——— 即加快主城建设,打造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区;加快钢城建设,打造绿色钢铁示范区;加快口镇新城建设,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商贸休闲区;加快雪野旅游新城建设,打造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名胜区。
在“四城四区”战略构想的指引下,莱芜市城镇化建设必将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科学跨越发展打造出一流的承载平台。
城镇化进程,是生产要素再汇集、资源配置再优化的过程。抓住城镇化这个历史机遇,可有力助推科学跨越发展
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城市经济的新“引擎”。
昆山市千灯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古镇,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被塑造成生态农业强镇。现在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全镇绝大多数人在当地四个工业园区的2000多家企业里打工,三产服务业成为其主导产业,城镇发展进入崭新篇章。
近年来,莱芜市已经构建起“一城六镇多点”的城镇体系:莱芜市的城镇化的“助推”效应正在逐步凸显———
走马口镇新城,所到之处尽是充满活力的“经济脉动”:总投资16.8亿元的奔速电梯项目一号车间已经投产;恒威电力项目正开足马力建设,8月份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泰来铸铝汽车零部件项目车间钢结构已经完成,年底投产试运营。“产业集聚、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这将是北部新城的核心竞争力。”在采访中,莱城区委常委,莱城工业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光学流露出对北部新城的百倍信心。
再看钢城区黄庄镇西冶社区,一座总投资11亿元的沃商广场正在“崛起”,将建设成为集购物、休闲、餐饮、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西冶社区发轫于旧村改造,受益于钢城城市框架扩张,近年来社区发展“节节高”。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薛其东说:“西冶搭上了钢城区的‘城镇化\’快车。”
实践证明,谁抓住了城镇化这个历史机遇,谁就能实现率先发展。全市人民在经历了一轮思想解放、境界提升的精神洗礼后,势必会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全力推动科学跨越发展。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造福130万莱芜人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如何让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最大程度惠及百姓?推进城镇化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莱城区张家洼街道贾家庄村曾经是一个“地道”的农村。长勺路修建后,贾家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地域角色也演变为“城乡结合部”,村里抓住机遇进行旧村改造。而今,长勺路改造提升成为城市建设工作重点,贾家庄村又顺势启动了总投资1.5亿元的旧村改造二期工程。村党支部书记吕学宝说:“贾家庄马上迎来第二春,真正脱村入城。”
近年来,莱芜市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制约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被逐渐打破,城镇化成果真正转化为一串串“民生数字”:
全市城市道路已达280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29平方米;
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道路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0%;
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率达100%;
镇村公交已开通90条线路,日发车班次828班,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
……
数字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民生的殷殷关切。
站在今天这个历史的机遇点上,我们有幸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参与者。通过我们的双手,能将莱芜建设得美丽宜居,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舒适幸福。在历史的答卷上,我们要作出无愧的回答!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康与民10月16日,秋雨绵绵,秋风瑟瑟,黄庄镇工业园一间铁皮屋里。塑料杯、快餐杯、矿泉水、方便面,铁皮屋是园区12名工作人员的“栖身”之地,一面“党员突击队”的红色大旗很醒目。...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