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于向阳通讯员许俊华报道
本报莱芜讯去年11月30日,记者来到莱芜市莱城区高庄街道老君堂村,看到72岁的孤寡老人亓荣海正在兔舍喂着兔子。这几年老人陆续养了200多只兔子,年收入一万多元。他告诉记者:“村里的合作社都是乡里乡亲,给俺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免疫、统一指导、统一回收,我只需仔细养,啥都不用管,在家就挣钱。”
在杨庄镇张里村,75岁的朱振明也是养兔子,不同的是他和老伴搬到了合作社兔种繁育基地,老年生活也是有滋有味。“老乡帮老乡,心里不用慌啊。是合作社的乡亲们帮我们老两口开拓了肉兔市场。”
据悉,截至目前,张里村的合作社已协助18户特困户脱贫。“在合作社,大家都熟悉,不少还沾亲戚,这是我们扶贫的最大优势。所以,我们试点建立‘信用互助银行\’,将合作社内部剩余资金收集起来,用于支持贫困乡亲,帮助他们快速致富。”社长谷体兴说。
如今,乡亲邻里之间的***成为莱城区的重要扶贫方式。“我们利用乡里之间大家熟悉的特点,富裕带贫困,团体帮个人,实现家乡邻里间的‘靶向治疗\’,不让一个老乡掉队。”莱城区分管扶贫工作负责人对记者说。
羊里镇雪赢村是个移民村,耕地少、劳动力少、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村庄发展。2013年,乡亲们一起注册成立了莲藕种植有限公司,又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如今,100多亩沙滩地上的86个藕池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莱城区按照“镇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全面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将识别建档的11个贫困村,16423户贫困户、21943人贫困人口,全部建档。通过数据分析,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对有劳动能力的,扶持生产和就业一批;对因病致贫的,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对丧失劳动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全区今年实施减贫6229人,2018年争取全面脱贫。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