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高新区坚持共享理念,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加快推进环境治理、教育、文化、安居等方面的民生建设,努力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
“近几年,区里实施了很多环境改善工程,像大汶河治理景观工程、汉江公园等,不仅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空气质量也好了很多。”居住在高新区官厂村的李先生告诉记者。“高新区工业化程度高,环保压力重,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说。近年来,该区以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绿化等工程为重要抓手,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改善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仅去年以来,孝义河下游带状公园及上游湿地公园等建设改造工程,使人文景观带逐步显现;鲁中大街、鹏泉大街、凤城大街、连河西侧及香山工业园共计10公里的污水管建设,有效解决了周边污水乱排的问题;拆除7家企业的10台工业燃煤锅炉、治理区内化工企业废气、集中整治建筑工地渣土运输等各项措施,极大地改善了空气环境质量。“走在高新区,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也更清新了。”市民刘女士说。
文化惠民“惠”到群众心坎上
3月19日下午,记者走进程故事社区文体活动室,只见有的居民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书籍,有的居民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正在读书的社区居民陈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我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外出闲逛,自从社区成立图书阅览室后,我经常到这里来读书看报,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我的生活越来越充实了。”
近年来,高新区在发展镇域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截至目前,全区46个农家书屋共配备图书7.3万册,农业科技、家庭医疗、政策法律等图书种类一应俱全;51处农村文体广场活动不断,太极拳比赛、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热火朝天;全区“四德歌”广场健身舞比赛每年定期举办,60余支队伍大展风采……据了解,今年高新区将继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计划再建农家书屋20处,添置充实图书3500册,实现全区农家书屋“村村覆盖”;再建文体广场5处,根据需要添置体育器材,为群众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一听说要在附近建小学,我们家长都高兴得不得了!现在都盼着快点把学校建起来,这样不但孩子上学近,而且每个班的学生数量少了,老师也能顾得过来。”家住世纪城的张女士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全区教育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围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今年高新区将推动实施一系列中小学新建、改建工程,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快推进总投资9亿元的山财大莱芜校区建设工程、投资1.5亿元的新起点高中项目工程和投资1.1亿元的机械工程职业中专项目,其中新起点高中项目和职业中专项目已于今年正月十六全面开工。同时,围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计划加大财政投入,为城乡小学添置桌凳、电脑、图书等设施,建设塑胶操场2万平方米、人造草坪操场4000平方米。
安居工程圆了群众“安居梦”
行走在大故事社区,一栋栋崭新的安置楼房,一条条整洁的马路,健身器械、文化广场、果皮箱、路灯等设施一应俱全。“以前大伙住的是平房,晚上出门黑灯瞎火的,下雨天出门满脚是泥。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小区里道路干干净净的,还安上了明亮的路灯,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社区居民李大爷兴奋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高新区大力实施安居惠民工程,重点推进了“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仅2015年共完成拆迁35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楼37万平方米。今年,高新区将继续扎实推进旧村改造工作,加快安置楼建设,力争完成600户拆迁居民还房回迁;加快推进汶阳集中居住区45栋安置楼建设,早日实现600户安置群众的“安居”梦。
新闻推荐
...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