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琴
莱芜市新材料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四个特色产业集群”,抓标准、促引领———
“我们平时家里的纱窗只能阻挡蚊子苍蝇,而我们新研发的纳米纤维纱窗,不仅能够阻挡蝇虫,最重要的是能够防雾霾,下雨天还能挡雨水。”11月27日,记者在山东东沃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总经理刘承木指着一片前不久刚获得国家专利的纳米纤维防雾霾纱窗的样品说。
作为莱芜市新材料制造行业的本土企业,山东东沃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一直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注重转调升级,不断发展。目前产品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他们开发的汽车内饰材料无毒无味、耐磨耐撕抗晒,被宝马汽车采用;公司生产的新型阻燃地毯已获得国家级公共场所阻燃制品认定。
着眼新材料,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别人想不到的事,生产别人产不出的产品。刘承木把世界上突破性的技术设备和国际领先的材料嫁接在一起,推动新公司在同行中做到NO.1。蹇锡高院士曾这样赞誉:“给汽车排气筒、企业的烟筒带上‘口罩\’,就可以把污染物过滤掉,现在这种产品全球只有莱芜的一家企业可以生产。”
从一家单一地毯生产为主发展成为集地毯生产、土工材料以及汽车内饰材料等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刘承木感触良多。他坦言,企业能够发展到今天,除了企业自身转调发展之外,还得益于莱芜市近几年来在政策、人才、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对莱芜市新材料行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以来,莱芜市新材料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突出抓好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品牌打造“三个重点”,着力打造粉末冶金、精细化工、线缆线材、无纺织造“四个特色产业集群”。1-9月份,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1亿元,增长14.7%;税金1.19亿元,增长11.2%。
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莱芜市通过抓协调、搞服务,抓管理、强素质,抓标准、促引领等,为企业创造了优质的营商环境,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建立了市区两级新材料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上争取,新艺粉末高强度粉末冶金零部件等项目获贷款贴息64万元扶持。莱钢粉末冶金年产10万吨高性能合金特种粉末等项目纳入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专项计划。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班子包项目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目前,莱钢粉末冶金、上汽粉末高密度粉末制品项目已正式投产,君鸿宇腾机器人高柔导丝导线项目已进行试生产。
此外,莱芜市还积极争取直供电优惠政策。目前,东岳汶河氟材料公司今年已纳入直供电范围,新增直供电量1462万千瓦时,年可节省电费44万元。
莱芜市积极推动企业“寻标、对标、提标、达标”。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主持制定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国家标准。固德化工与沈阳化工大学合作的黄金选矿剂项目已正式立项;东沃地毯与蹇锡高院士合作,开发的耐高温纳米纤维可用于防护口罩、汽车空气滤芯等多种下游产品。7月15日,由钢城区协同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材料在线、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成立的粉末冶金产业人才战略联盟正式揭牌,为莱芜市建立粉末冶金高层次人才互动机制,全方位改造提升产业链,促进产业由大向强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市经信委工作人员介绍,新材料产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先导,其研发及产业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未来,将对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产能未完全释放的企业,通过互联网+营销、开发新产品等方式,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对部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稳定现有生产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重标准创品牌,推进实施一批科技项目落地。
新闻推荐
晨刊讯(记者刘华)11月30日,记者获悉,为确保冬季行车安全,莱芜公共汽车公司组织安全部、运营部、机务部、车队、旅游公司、出租公司管理人员及全体驾驶员进行了冬季冰雪路面模拟演练。本次演练路段选...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