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们在表演。
“花鼓锣子”是钢城区颜庄镇颜庄村流传的一种地方民间舞蹈,2006年成为山东省第一批非遗项目。清末民初时期,本村的老艺人张凤旨、苗传美、刘俊田、杨春庆、吴庆乾等人将乞丐的敲花鼓、打铜锣,卖鼠药的耍旱伞,磨刀人的打夹板等技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歌舞说唱表演形式。由于以花鼓与铜锣为其主要演出道具与伴奏乐器,故当地人称之为“花鼓锣子”。花鼓锣子的早期表演形式由5名演员说唱表演,历经百年,至今已有四代传人,演唱形式与艺术风格在传承中也有所发展和变化。花鼓锣子在表演中见景唱景、见物说物,时歌时舞,穿插进行,即兴性很强,并伴有翘胡子(调情)等滑稽可笑的动作。曲调为鲁中民间小调,常用乐曲有“拜年歌”、“画扇面”等,数板唱词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日常生活等为内容,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本报记者 赵健)
新闻推荐
广大企业客户:为落实人民银行企业账户取消行政许可相关要求,加强支付结算管理,保证账户安全合规,切实维护存款人账户...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