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4年深秋,我在省文化局直属电影队组建时,由于系全省第一支35毫米放映机配备的“大型电影队”,一时成了流动放映队独具优势的“骄子”,放映拷贝与电影院一样,节目丰富,而且声光效果远胜于16毫米小型机,因此一些重点单位,便垂青于我队前去放映。
当年地质部641队正在“白银厂”勘探找矿,地处郝家川西部二十多里的山沟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连吃水都得到四十里开外的黄河去拉!矿山之中除了地质队人员外再无人烟,显得荒凉孤寂,缺乏文化生活;因此该队便要求我们每月前去放映电影院热映的名片。
当年去“白银厂”(老地名)路途曲折遥远,由兰州乘卡车出发,两个多小时后到石洞寺(今皋兰县),在此“打尖”,一家简陋的饭馆,只可以吃饱但谈不到吃好。午饭后再在荒凉的干枯地上奔驰两个多小时经郝家川,转入山沟方才抵达641队驻地。
一年后地质部在郝家川盖了一院平房,孤零零的两排平房,在棕黄的荒野上显得十分抢眼。这些砖房是为远来的苏联专家特建的“招待所”。此后,我们便又在此为苏联专家放电影,与此同期我队还派出一人常住,专为“招待所”发电。一台捷克造2000瓦发电机便“构成”了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筹建处的“电站”。那时节,我们仅知道这里铜矿资源丰富,未来将是一处可观的有色金属基地,也曾经为此感到欣慰,若干年后可以不无自豪地说:当年我们也为此做过些工作。但却无法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
1955年夏,我配合工业厅电影队再到郝家川放电影时,看到这里的砖房多了,又出现了几家工地,似乎有一座小镇的意味,想不到这里发展得如此之快。
时间飞快,转眼间1956年夏,成立了白银市(县级)。到1958年升格成地级市,由副省级干部黄罗斌任市长。由于包兰铁路通车后工商业有很大发展,郝家川变成了真正的城市,轻工业有白银针织厂,使这资源性重工业新城有了自己的轻工业。1975年我到白银针织厂驻厂作摄影采访,走遍各车间,看到一派繁忙景象,针织品、纺织品花色不少,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致使与女工谈话不得不交头接耳,初始还很不习惯,后见在车间谈话人人如此也只得习惯了。那些女工个个热情配合,采访摄影进行顺利。我们深切感到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的蓬勃朝气。
这一年远在百里之外的白银、是兰州市白银区,当时有一种异样的既遥远又亲切的感觉,觉得兰州市真够大呀!怎么也想不到早年荒漠的郝家川居然成了兰州市!
到80年代中期又恢复了白银市,虽然有一种距离感,以至于1989年再到白银市采访时,仍然有“白银区”的感觉!
如今提出兰白经济圈的新发展构想,觉得“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金城与铜城,血脉相连,携手共进势在必然。多年的记忆似梦非梦,将是美梦成真。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月10日,皋兰县814名企业退休人员开始在银行领取到省上新调整的基本养老金。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2010...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