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创先争优活动在地处黄河之滨的生态古镇什川迅速兴起,进入热潮。作为皋兰县的重点乡镇,自活动开展以来,什川镇党委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以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打造“生态旅游经济园区和生态旅游型小城镇”为主线,紧紧围绕树立标兵型党员形象,提升创新型党建水平;构筑坚强型战斗堡垒,落实科学化发展举措;打造名牌化生态古镇,建设精致化梨韵水乡主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分类确定创先争优目标,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正向着“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目标稳步迈进。
说起什川,大家一点儿也不陌生。“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2006年中国西部亿万读者最喜爱的旅游景点”、“2006年度兰州市最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景点”、“兰州最美丽乡村”、“国家级生态乡镇”……旅游为旗、生态高歌、经济发力,正使得这座地处黄河之滨的生态小镇,在探索中蓄势,在包容间成长,在迈步时先行,借着创先争优的春风,以其独有的内涵厚积而薄发,在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相关瓜菜产业的国家级示范基地,进而带动了河东、河西的共同发展,做活了“一河两翼”的增收文章。
魅力什川的强镇战略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什川镇党委围绕谋划“十二五”发展和全面融入“再造兰州”战略,在全镇深入开展了“找差距、破瓶颈、求突破”活动,不断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了“强力推进‘1234’战略,着力打造\‘魅力什川’的工作思路。
“1”即以“一河两翼”为布局,在黄河以东建立优质果品生产基地,积极对接兰州东城区和沿黄河百里风情线,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乡村生态旅游核心区;在黄河以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建成城市农产品加工配送基地和观光农业区。
“2”即以建设“两个示范区”为重点,着力打造泥湾千亩设施农业和万亩设施西甜瓜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
“3”即以“三驾马车”为驱动,全面实现盐什公路、皋什公路、兰白水路的升级和畅通,将盐什公路打造成连接城北新区的黄金通道,将皋什公路打造成输送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将兰白水路打造成对接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旅游通道。
“4”即以“四大生态产业”提升为重点,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生态瓜菜、生态林果、生态养殖四大产业,着力打造集乡村之旅、黄河之旅、梨花之旅、文化之旅、生态之旅、心灵之旅于一体的生态古镇、梨韵水乡。
创新载体硕果累累
创新活动载体!什川镇党委坚持将此作为提高创先争优活动实效的主要途径,机关党支部以“筑堡垒、争先锋、树典型、创一流”为主题,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建设三型党组织、争创三个一流”活动相结合,在党员中间评选“党员之星”,在各中心站所进行“流动红旗”接力,广泛开展“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活动,筑牢“堡垒”,培养“先锋”,努力打造一支重品行、讲党性、作表率的党员干部队伍。
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设立“农技110”窗口,下派农口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提出的各类农业技术问题以及新品种示范种植需求“零距离服务”;镇司法所设立“民事调节岗”,派专人收集各村重大矛盾纠纷,主动介入进行解调。大学生村官通过领办特色蔬菜育苗基地科技示范项目,在调整种植结构中充当起引入新品种、新技术的领路人。
上泥湾村党总支确定了“弘扬勇于创新的泥湾精神,推动千亩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活动主题,结合党务公开、党员承诺、党员挂牌致富,认真开展“五比五看齐”载体活动(即比党性,爱国爱党向我看齐;比学习,能力素质向我看齐;比干劲,工作业绩向我看齐;比形象,廉政廉洁向我看齐;比作风,服务群众向我看齐),努力争当科学发展、为民服务、共建和谐的“排头兵”、“领头雁”。
什川水利管理站以“工作高标准,业务创一流,单位争先进,个人当楷模”为主题,组织开展“四入四查”惠民利民活动和“兴水为民当楷模、水利一体做先锋”大讨论和演讲比赛活动,在全站职工中形成了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创先争优局面。
党员致富先锋魏怀正带领甜瓜协会创出了“白兰瓜三膜一砂栽培新技术”,提升了白兰瓜的品质和产量,获得了“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上车村、南庄村以“实践科学发展,打造经济强村”为主题,以“落实三项制度,助推万元增收”为载体,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破解集体经济空壳等工作紧密联系起来,着力在能人带头、富而思进上创先争优。
上车村党支部书记魏正俭带头挂牌成立老梨树专业合作社,引导社员在果品包装、农资销售和病虫害监测等方面为广大果农提供服务,争取农药18吨,免费发放413户,有效提升了万亩古梨园病虫害群防群治效果。
下泥湾村党总支提出“创先筑堡垒、争优树形象、致富促发展”的活动主题,认真开展“一建设两结合三直销”载体活动,并根据本村产业特色和党员活动情况,积极探索将仙桃党支部设为流动党支部,创新了党组织设置模式,加强了党员的有效管理。
流动党员带头在大青山、张苏滩、西固区设立特色瓜菜直销点,引导产销对接,无缝助农增收。
东西两翼错位互撑并进
什川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型农业镇,黄河以西为白兰瓜和特色蔬菜产业基地,面积达6600亩;黄河以东有连片果园面积12000亩,其中老梨园3969亩,树龄大都三百年以上。老梨树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堪称“中国第一古梨园”。
自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什川镇党委政府依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物产特色,在黄河以西的设施农业基地提出了“四抓四支撑”即围绕品牌抓创新、围绕产业抓基地、围绕市场抓服务、围绕素质抓培训和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项目整合为支撑、以农民投入为支撑、以协会组织为支撑的工作思路,通过支部+协会+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日光温室、高架大棚大面积更新换代,扩大“套种复种面积”,上瓜下菜技术日趋成熟,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推广体系逐步健全,先后获得国家级西甜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认证,瓜菜产业形成了季季能生产、月月可上市、天天有收入的喜人局面。瓜农菜农纷纷竖起大拇指“党的创先争优活动在泥湾的最大的贡献就是给群众理清了发展思路,让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党的光辉形象在泥湾重新树立起来了”。
在黄河以东万亩优质果品基地,什川镇党委提出了“换思想转观念、变传统增效益、抓经营创收入”的发展思路,引导群众紧紧围绕“改良品种、提升产量和树上增效益、树下增收入”做文章。在山地坡地果园,采取“保护、嫁接、引进”的办法,嫁接改造低效益树种,引进栽植优质薄皮核桃、苹果、桃李、葡萄等新品种,使经济林在产量、品质上得到很大提升,果品年产量突破2400万公斤。在沿河万亩古梨园,将“生态旅游、生态林果”两大产业紧密结合,互为依托,采取流转租赁方式,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接待。
镇党委组织开展的“园争旗、点争岗、流动党员佩徽章”活动中,将流动党支部和党小组设在6个有规模的农家乐接待点,在整个园区设1面流动红旗,每个接待点设2-3个党员服务示范岗,设1枚服务之星奖章。
各园区围绕争夺党员先锋流动红旗、各接待点围绕争创服务示范岗、流动党员围绕争戴服务之星徽章,积极在“饭菜比特色、设施比档次、服务比质量、接待比水平”上下功夫、创先争优。先后建成标准化农家乐接待点55个,日接待能力达2.1万人。截至上半年,园区共接待游客19万人(次),创旅游收入1900万元。
绘就了蓝图引来了“凤凰”
什川镇因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甘肃巡抚在今镇区中心修筑“什字川堡”而得名,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但作为主打生态旅游的小城镇来讲,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和水平不高的问题还十分突出。
创先争优活动以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的理念,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打造“生态旅游经济园区和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编制完成了《什川镇城乡一体化2009年~2011年发展规划》、《什川生态旅游经济园区建设方案》、《什川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控制性规划》、《什川生态古镇保护开发规划纲要》和《什川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同时,完成盐什、皋什公路的改拓建、镇区主干道路面排水、农电线路、供水管道的维修改造和通村公路的硬化,基本形成“两纵四横”镇区框架格局,村社公路总里程达131公里。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完成接官亭村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及村庄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民宅48院。狠抓旅游园区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对阳光会所、绿岛、碧海蓝天、奇园、凯天城等重点园区进行服务设施、文化设施、餐饮质量的改造提升。围绕“一场一路一桥两溪若干个接待园区”的建设思路,大力组织实施“梨花主题文化工程”项目,建成梨花诗石刻、山体镶嵌摩崖石刻、梨花主题雕塑、文化牌坊和透雕文化景观墙等工程,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丰富了旅游内涵。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镇党委主动出击,成功引进福建阳光城集团什川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已到位资金8500万元,公司注册、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镇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主导产业也已初具规模,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悄然兴起。
实事普惠民生活动彰显实效
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送实惠,以群众满意度的提升来检验工作成效。什川镇党委大力实施县委“11517”党建工程,深入开展“争三强、解三难、靠四责”、“我是共产党员模范岗”、“七彩皋兰”等系列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根据岗位做出创先争优“先锋承诺”,同时也把党的关怀送到基层,把党员的表率发挥出来。
一是访贫问苦送温暖。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百村、惠民政策进万家” 和“察民情、解民忧、顺民意、帮民富”活动,倾听基层群众心声,协调解决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22件,完成农村危旧房屋改造200户,落实农村、城镇低保、五保户供养、特困群众医疗救助补助资金95万元,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金和90岁高龄补贴23.7万元,拨付各类救灾救助资金23万元。大力开展橙色关爱送温暖活动,结对帮扶困难户34户,落实帮扶化肥3吨、农膜6吨、农药2吨、籽种2000公斤。
二是兴办实事惠民生。积极筹资设立什川镇惠农大厅,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对泥湾中学,南庄、北庄、打磨沟、接官亭、河口、上河坪等7所中小学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建成什川中学学生公寓楼和泥湾小学教学楼;建立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完成什川卫生院大楼和打磨沟、接官亭、上泥湾和下泥湾村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建设;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修建1000立方蓄水池1座,敷设管网20.4公里。
三是化解矛盾促和谐。通过采取单独交流、夜间访谈等方式,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3个。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践中,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镇域经济社会实现了好发展、快发展的强劲态势。
截至5月底,全镇完成农业增加值3150 万元,同比增长7.8%;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408万元,同比增长18%;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7.63 万元,同比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0 万元, 同比增长17.5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2800 元,同比增长8%。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一张“为民服务之网”正构建于风光旖旎的什川黄河之滨。在鲜红的党旗引领下,什川镇党委、政府将在创先争优活动的不断创新与实践中谱写出更加恢弘灿烂的科学发展组歌。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日前,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审计局等相关部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现场勘察项目、走访群众等方式,对永登、榆中、皋兰县、七里河区2010年度的扶贫资金项目...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