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口是一座城市连接外界的桥梁,也是外来游客认识城市的第一印象。不管你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多久,还是观光来到这座城市多少次,没有人愿意感受这样的场景:出入城的道路泥泞湿滑、坐着的车上下颠簸摇摆、视野中的山体干瘪裸露、轻风吹过也会浮尘迷眼……走进如此环境的城市,你还会烙下好印象吗?也许在数年前或更早以前,这样的场景在兰州曾经有过,不过现在早已改变了旧模样。
城市出入口作为城市的窗口,是否靓丽直接关系城市形象,乃至影响到投资和发展环境,尤其对于省会城市更为重要。近年来,兰州市不断加强对城区出入口的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得到了明显得改善,但因受投资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城区主要出入口面山生态景观、道路及相关设施等仍存在不足,特别是部分地段山体植被稀疏、修路形成的陡削坡面没有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
为此,兰州市于今年3月提出投资8亿余元,以“印象兰州、魅力金城”为主题,以“森林绿城、滨湖水城、园林新城”为目标,实施山体绿化、治荒治斑、园林造景、水面水系、文化提升、环境整治等六大工程,力争把六大出口打造成多景点、多层次的城市大门庭和迎客厅。六大出口整治工程已于今年四月启动,截至本月已过去了三个多月时间,各出口整治工程进展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走访。
昔日出口:山秃路颠灰尘大
提起曾经的兰州六大出入口,72岁的王玺老人印象很深刻。“我在兰经商前后有30多年,每个出入口都走过很多次,特别是东北南三个出入口,几乎每寸地都有我的脚印。远的不说,即便在10年前,三大门的路况很糟也很颠,马路两旁的山体都是白的,风刮过来灰尘能把眼糊住。”王玺老人笑着说,当时人们说起北大门,反应就是捂嘴和抱头,由于路面状况不好,每当有载重车驶过,整个马路尘土飞扬,经过的人就像躲“沙尘暴”那样小跑着穿过。住在大砂坪桥附近的居民,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们,恨不得一出门就上公交车,以防灰尘糊了脸上的美肤霜。“如果尘土上了脸,那进城多没面子。”因而在大砂坪这段路,经常能看到姑娘们出了门,跑步冲向车站的情景。
“现在每次走这条路,心里便开始犯愁了,尤其是遇上下雨天,这段路到处是泥水,坑坑洼洼非常难走。”在七里河韩家河居住的王先生说,以前,住在附近的居民向外人介绍住址时,都很自豪地说自己住在兰州南大门,那时,他们家门前的路十分平坦而且通畅,但是不知从何时起,这条路变成泥巴路:遇到阴雨天气,车辆经过飞溅起的泥水,经常会扑向行人;即使天放晴了,路两边和中间布满被车辆轮胎轧过的淤泥,车辆前行时不得不减慢速度,小心翼翼地左右绕行,以防轮胎陷进淤泥中。他还告诉记者,从他家到兰临高速与省道103线的交接路口,不过两公里长的路,以前路况比较好的时候,只需几分钟,而现在却需要十几分钟,如果遇到堵车时,时间则会更久。
而与上两个出入口相较而言,东西两个出口的环境各有不同,在过去也出现过大涡小坑、淤泥漫过整个路面的情况。家住东岗镇的张国民告诉记者,由于进出市区东西向的车流很大,尤其是重型超载卡车很多,天长日久破坏了平整路面,所以这条路曾修补过几次,但也难以保障不出现坑洼状况。同时由于道路两边的山体植被稀疏,每逢大雨往往会出现淤泥、甚至大泥堆和砂石等路面,不仅车辆通行遇到困难,过往行人更是行进艰难,既要当心脚下坑洼的泥路,还要留意往来绕行的车辆。西出口路段也是因缺乏养护,导致路面路况每况愈下。其实这样的情况,在东北和西北出口同样存在,只是受损程度不同而已,而且这些出入口山体绿化落后,给这座城市形象打了折扣。
提升改造:打造生态大门庭
“从今年起,将按照“做大做强做美兰州”的要求,通过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筹措的方式,绿化出入口所有绿化空白段和斑秃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生态造景提升,力争在两年内将六出口打造成生态门庭,并做到六大出入口景观亮点不重复。”今年三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兰州市城区六大出入口景观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印象兰州、魅力金城”主题,重点实施“山体绿化、治荒治斑、园林造景、水面水系、文化提升、环境整治”六大工程,把城区六大出口打造成多景点、多层次的城市大门庭和迎客厅,全面提升出入口景观环境水平。该工程预计总投资8亿元,所需投资来源分为三部分,由省、市、区三级政府共同筹措,力争省上筹措50%,市上筹措30%,县区筹措20%。
按照实施方案,六大出入口景观整治共需绿化山体30000亩、美化陡削坡50万平方米、整治城区环境面积8200亩。并把六大出入口景观整治分为三类,即:森林绿城出入口(天水路、大砂坪)、滨湖水城出入口(沙井驿、西出口)、园林新城出入口(南出口、东出口)。根据时间安排,今年,以打造“森林绿城”和“滨湖水城”的目标,完成天水路、大砂坪、沙井驿三个北出入口的整治任务,并完成东出入口、南出入口、西出入口的规划设计和前期土地储备、拆迁、整理及面山绿化和川城区部分园林建设任务。2013年,按照建设“园林新城”的目标,完成东、南、西三个出入口的绿化、环境整治、园林建设任务。民俗小镇、特色小镇、类别墅群结合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逐年实施。
六大出入口实施“山体绿化、治荒治斑、园林造景、水面水系、文化提升、环境整治”六大重点工程。其中,将建园林风情景观带。离道路两侧各500米景观带绿地率控制在50%以上,外侧各500米景观带绿地率控制在45%以上。在绿化面山山体上,对区域内视线范围内的面山进行拉网式绿化,绿化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做到黄土不露天。陡削坡的美化上,应用生物菌绿化技术进行地毯式绿化,部分坡面组织粗线条图案,形成立体景观。对无绿化的塌壑区,先进行削坡整治,再进行地毯式绿化。对已硬化的护坡,选择视线重点区,改造为文化景墙。同时要将各出入口山脚下的川城区面积纳入设计,拆除广告、破旧及临时建筑,实施退建还绿,栽植大规格乔木或移植大树,营造森林景观。
六大出口:景观亮点不重复
在兰洽会期间,记者通过对六大出入口实地探访、各有关区县和部门的采访了解到,目前相关区县正在按《兰州市城区六大出入口景观整治工程实施方案》涉及的内容抓紧实施,特别是今年要完成景观整治出口的区县,组织建设、林业、执法、土地、拆迁等多个部门,或进行山体绿化、或进行征地拆迁、或进行环境整治、或进行方案设计等等。但大家均表示,此次整治不是想怎么整就怎么整,都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方案,必须坚持五个提升改造原则,不折不扣的加以实施和落实,做到每个出口各具特色,打造的景观亮点不重复,最终达到:一个出口一个景观、一个出口一个特色、一个出口一个亮点。
记者看到这五个原则包括:坚持绿色全覆盖的原则,对区域视线内所有绿化空白段、斑秃点进行拉网式绿化,在此基础上适度造景提升;坚持大乔木栽植和大水面造景并举原则,以绿化为基础,依山造林、以水造景,营造城市森林、城中湖泊,打造城市生态门庭;坚持低碳节能的原则,对区域内绿化地段实施滴灌与雨养相结合的灌溉新技术,节约水资源,减少耗能;坚持生态景观、园林景观与艺术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打造“大板块”精品,促进生态、园林和文化艺术景观协调推进,相得益彰,全面提升;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同时根据城区出入口的不同现状,分类实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市政府要求,今年要完成三大出入口整治任务,包括沙井驿出入口、天水路北出入口、大砂坪北出入口,而且明确了具体的整治内容。”城关区林业局局长陈坚元说,这三大出口中城关区就有两个。即天水路北出入口,整治范围南起小达沟坪,沿柳忠高速向北至骆驼岘,东西至道路两侧面山山体,长约9公里,规划为“大森林景观”,高速公路沿线滩地共180亩,全面种植大规模乔木;大砂坪北出入口,整治范围南起大砂坪桥,沿G109线北向至骆驼岘,东西至道路两侧山体,长约4公里,规划为“大森林、小水面”。另一个就是安宁区的沙井驿出口,规划为“大湖面、小森林”,同时综合整治川城区内环境。
西北出口:将建成湖滨水城
沙井驿西北出口综合整治工程,是兰州市六大出口整治工程之一,作为直通兰州中川机场的门户,其在凸显省会兰州的城市形象方面、迎宾性和景观性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7月6日,记者冒雨来到沙井驿出入口,在原三岔路口项目现场看到,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各种施工车辆往来穿梭,拆迁绿化同步推进……“以前,这里有许多商铺、平房及各类储物仓库,经过前段时间拆迁整治,成为目前已平整待绿化土地。在北面整好的土地上,已经栽上了大规格绿化树木。”安宁区生态局局长魏兴玉告诉记者,该出口整治范围,南起西沙桥头,北至黄羊头,东西至道路旁面山山体,长约4.8公里,整治工程于5月初正式启动。
“沙井驿出入口景观整治,规划总面积209.85公顷,其中人工湖体面积30.5公顷,景观绿化面积41.8公顷。以滨湖水城为目标,通过面山山体绿化、道路两侧绿化造景、文化墙建设和大湖面水体、森林小游园建设,再配置优美的景观树及花草,将这里打造成为‘湖光山色、碧波荡漾、景观怡人、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大道。”魏兴玉说,沙井驿景观整治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对视线范围内面山山体绿化,通过配套建设节水滴灌设施,实施拉网式全覆盖绿化,造林总面积2690亩,新建上水工程两处,发展灌溉面积2690亩。4月底实施水利配套工程,完成水利主干及支管的铺设。5月底完成主干管的试通水,完成整地并栽植4000棵侧柏。同时建成了200立方米和100立方米两个蓄水池。
在园林景观带建设方面,主要是拆除道路两侧、山下破旧及临时建筑,实施退建还绿方式,并利用现有大沙坑,建设集水库储备、水景休闲、多湖景观功能于一体的“大湖面、小森林”景观。这项工程的建设进展比较顺利。截至目前,全面完成建设区内41户1.5万平方米和89亩的项目用地征地拆迁;兰渝铁路桥以南的绿化景观建设同步跟进,完成绿化地土方开挖50158立方米,回填素土及种植土近3万立方米,湖体开挖近3万立方米,栽植丰花月季等小灌木860平方米,栽植各类乔木1000余株。绿化上水管网铺设、湖体基础红土回填、碾压等正在进行当中。不过由于存在诸多因素,绿化景观建设暂时还无法实施。
大砂坪北:举目望去满眼绿
7月10日,记者来到大砂坪北出口看到,这里早已改变昔日的面貌,荒山已被草木覆盖,沥青路面干净整齐,草木花卉争相斗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北辰花园的余先生深有感触的说:“整治效果真明显啊,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荒山秃岭就染了绿。大砂沟位于109国道和柳忠高速间,外界自北方进入兰州市区后,首先看到的就是这里的景色。但由于种种原因,北出入口基础设施落后,大砂沟甚至成了垃圾沟,与兰州城市形象极不协调。陈坚元告诉记者,作为城区六大出入口整治的重点,城关区按照市政府实施方案,制定了以绿化面山山体、美化陡削坡、改建文化墙、栽植大树为主的方案,以打造森林绿城出口。
而据了解,大砂坪北出口整治范围较广,南起大砂坪桥,沿G109线向北至骆驼岘,东西至道路两侧山体,长约4公里,规划为“大森林、小水面”。截至目前,大砂坪北出口城关辖区共完成造林640亩,栽植各类苗木50270余株,其中:胸径12公分以上杨树1520余株、胸径15公分以上西湖垂柳150余株、高5米以上侧柏400余株、云杉、蟠龙槐、火炬等苗木4.8万余株,举目望去满眼绿色。全面完成分车带绿地的改造,共清理死苗共7409平方米,清除坡面绿地内杂草9107平方米;对分车带原成活的2.8万株金叶女贞、黄杨及红叶小檗等小灌木进行假植;并栽植冠幅在30厘米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小灌木35万株。新栽植大规格红梅1081株、樱花295株、西府海棠189株、红叶李144株。
此外,城关区和皋兰县分别组织人力车辆,对近20公里长的大砂沟洪道进行了整治。据介绍,两曲线从根治垃圾源为切入点,在建立垃圾日产日清制度基础上,通过增设垃圾箱、垃圾池和填埋场,彻底清除“两路两边一沟”区域范围内积存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卫生死角和杂草杂物。主要是109国道两侧垃圾全部清运、定点掩埋;大砂沟两侧清理垃圾、削齐平整斜坡。拆除109国道沿线破损垃圾箱,修复破损垃圾池,重点区域内合理配置垃圾池等环卫设施。除此外,两区县还依法关闭取缔、清理区域内未经审批的回收站点、各类非法生产小作坊等。全面清理煤炭、废旧钢材及旧物资、砂石水泥等乱堆乱放物。
东北出口:部分绿化已完成
城区东出口和天水路北出口,曾因路边杂草丛生、山体黄土出现裸露,使得兰州市长期以土苍苍的面貌来迎接宾客。不过,随着城关和榆中实施的森林景观提升工程、环境专项整治和绿色植被设置等行动,除天水路北出口部分山体还未完成绿化外,这里已成为山坡披绿、街面平整亮靓丽的风景线。特别是记者在东出入口看到,沿途景观树和植被绽放着绿色,为兰州市城区出入口增添不少绿意。据介绍,天水路北出口整治范围南起小达沟坪,沿柳忠高速向北至骆驼岘,东西至道路两侧面山山体,长约9公里,需种植大规格乔木,以形成森林景观,但因为征地和拆迁等受阻,该出口部分山体还未绿化,不过正在抓紧协调中。
“在对北出口进行播绿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还对已完成绿化的东出入口加大了维护,以保障这里的绿色永不褪色。”据陈坚元介绍,城区东出入口的整治范围为,沿柳忠高速公路及312国道,东起和平收费站,西至东岗立交桥,南北至两侧面山山体,长约6公里。其中沿出入口道路两侧各1000米范围内重点建设园林风情景观带(包括水体);规划建设民俗小镇及特色小镇;以旅游、休闲为主,各组群之间以游园和果园连为一体,打造旅游景区。截至目前,城关区东出口完成造林170亩,共栽植各类大规格苗木约1.5株,意味着该区东出口绿化基本完成。与之相邻的榆中也是加大力度,维护辖区山体绿化和植被的完整。
记者近日还从七里河区、西固区及榆中县等林业、生态和建设部门了解到,上述区县正按照各自整治内容,对东出入口和南出入口、西出入口的规划设计、前期土地储备和拆迁、整理及面山绿化、川城区部分园林建设、前期手续办理等工作。据悉,西出入口整治范围东起西新线出口,西至新城大桥,南北至面山山体,长约12.7公里,规划为“大水面、小森林”,并充分利用柴家峡水资源,建设以水上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生态景观;南出入口沿兰临高速公路,北起晏家坪收费站,南至兰临高速收费站,东西至两侧面山山体,长约4.3公里。按照时间安排,2013年,将完成这三个出口的绿化、环境整治和园林建设任务。
新闻推荐
用质朴的歌声演唱以欢乐的情怀劳作 皋兰“一村一品”工程遍地开花
眼下,这项被农民们称为“精神食粮”的“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已在皋兰各村开花结果,涌现出水阜鼓子村、铧尖太平鼓村、西岔书画村、彬草象棋村等一批特色文化...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