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很奇巧,我的大半生与书画太有缘了,为了书画孜孜以求,用笔墨耕耘了半个世纪,虽然未有大的收获,也未有大的成果,然而点燃了我的志趣,开启了我的心智,滋润了我的心田,丰富了我的人生,使我晚年活得更加有滋有味,更加意趣盎然,而这个书画之缘,源自于我的同族,同乡魏振皆先生(1889年-1974年),先生的老家在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先生不但生于斯,也逝于斯。而我的老家也在这里,父亲早年离乡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在兰州庙滩子王家沟口的大马路旁,盘下了一个杂货小铺为生计。魏振皆先生先后在兰州,北京师大上学深造,毕业后又东渡日本回国后在甘肃酒泉,武威兰州等地教书育人。在官园(今城关区民勤街)置办了家产。先生名继祖、字振皆,别名睫巢、洞叟、忘心老人等。在家乡按魏氏三房排序又名叫著国,著字辈下面是列字辈,其下来是邦字辈,因此我是晋字辈,老先生是我已出五服的曾祖父(俗称太爷)先生属相是牛生于1889年,而我属相也是牛,生于1949年他整整长我一个花甲。由于这种种原故,他对我格外垂爱,他不单单是我的太爷,更离奇的是我书画人生的导师。有社会学专家研究认为,人需要在社会中生活,才能得到教化而且为真正意义的人。这种教化过程叫做濡代过程,从其实质上说就是人们的各种关系对人的教化过程。既然我与魏振皆先生存在这么多的关系,包括血脉关系、亲情关系、师生关系,那么就决定了我这辈子受他的影响之大,之深,之广。
先生在家乡和亲朋中名气颇大,小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讲述他的传奇,演绎他的故事。
与他的初识我至今还很清晰地记忆着。那是1957年春天后的一个上午,春风特别轻柔,空气特别清爽,阳光特别明媚。父亲让我穿戴整齐去给太爷拜个晚年,我们早上从靖远路出发,路经铁桥到官园,大概走了一个来小时,他老早就听出父亲的声音,父亲与我赶紧上前磕头拜年,然后我才正眼看到了太爷,他儒雅整洁,花白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胡须飘然在胸,不时地用小梳子梳几下,身体微胖,步履稳健,说话口音还是老家的,风趣,幽默。我也看到满屋的字画,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好好努力也做一个书画家。我17岁参加工作,在兰州铝厂当工人,那时候文娱和社交生活很单调,和一伙青年书画爱好者有辛认识了在白塔山搞书画的李德俊,便一起学绘画练书法。与此同时也结识了肖刚、张学乾、娄傅义、魏福孔、范有信等很有才华的书画学者。因我家在王家沟的对面马路旁,朋友聚集较方便,常拉一些形象有特点的人学画素描,或跟他们到兰州周边风景好的地方去写生,厂里有的同事结婚请我为他们做些纸装饰品,我摹仿毛主席诗词书法并加饰边框图案。在那文革混乱的年代就是一种情趣,一种点缀,使我们枯燥的文化生活涂抹了一层绿色。
先生在1969年就被遣返到原籍文山村,我每年在乡下祭祖,拜年,过红白喜事都去老家,也经常探望老先生同时也向他请教书法技艺,当他得知我练书法时欣喜无比,要求我下恒心下决心学,要坚持不懈。他比喻说:书法之路像一堆米,你要一粒一粒地数,不但要有耐心还要心细如丝,他还说练书法就是写汉字,汉字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其衍变发展特别繁多,复杂,你要至少知道1000个有代表性的汉字,由甲骨,金文向小篆、隶书、楷行,简化字演变的过程,在习书中要学习,在学习中要苦练笔法,学中练,练中学,就会受益匪浅。
随后我一有机会就去求教老先生,他给我讲解了一些书法的内涵,他说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完全是按指事、象形、形声、意会、转注、假借等“六书”原则造字的,用笔单纯,线条均匀,盘桓纡回。唯隶书用笔多变,在平、竖、泼撒、捺、点、折钩中要用笔要求稳、准、匀,切忌点忌画“燕不双飞,蚕不二设”,注重隶书中的蚕头燕尾。并向我讲述了毛主席“沁园春”书法特点,尤其谈到他自己的魏碑书体时说要从《嵩高灵庙碑》、《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志》、《魏灵藏造像志》、《石门铭》、《郑文公石碑》、《张孟龙碑》、《张玄墓志》等碑帖中参悟,长此以往,自然天成。
1973年清明节前,我又去先生家,当我提到徐悲鸿的油画《田横五百士》时,先生随口诵出《史记·田儋列传》:“田横者,狄人也,古齐王田氏族……使至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在短短20分钟内将其背诵的一字不差,不得不让人钦佩他的惊人记忆和超人的学识。还简洁地分析这个人物性格,以及复杂的社会背景。并强调说:你要在书法上有成就,必须多读书,打好自己的文化根底,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而深邃,他凝聚着先哲圣贤们的思想智慧,同时也具有恒久普世价值,让中华优秀文化来滋养书画爱好存在的精气神,接着剖析了毛主席和郭沫若的书法技巧。
谈到人生处世,他向我讲述了为人之道,他说为人不能一味太刚烈、太激进,任何时候要懂得忍让和宽容,还以典故“咔痰自干”讲述了忍辱精神。并说“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后来以《红楼梦》文学巨著为例讲述了社会和人生,他用一副对联“满园花草淡风月,大块文章动鬼神”来高度概括《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及价值。说话间先生拿出了一张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上学时的学生照,青年时代的魏振皆,穿着直领学生装,一脸自信,英气勃发。一直谈到天气渐黑,在先生家吃了便饭,在吃饭时老先生已患多年的手颤更加重了,不时地发出击碗的响声。临别时他送我两本书《刘尔炘小儿语》、《词源》数十来张习作书法和一枝己微秃的大毛笔。送至门口时,引来了一些儿童围观看热闹,我与老先生依依不舍,相互话别,在门口站了十余分钟……
不成想,这次离别竟成诀别。
先生的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谆谆教诲我永远铭记在心。他不但教我书法而且教我做人,临习着他的书法艺术直到今天,学习着他的为人处事直到今天。
华夏书坛巨擘魏振皆
一书,受到当代名家盛赞,也使追随他的大批后学者感到非常欣慰。化的瑰宝。一九八三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在民间四处搜罗他幸存的墨迹了,终成百余幅而结集出版《魏振皆书法艺术》崇至此,因他真正写出了自己的﹃体﹄,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高超书艺,风标独具,成为甘肃的骄傲,中华民族文家。现代中国书法史上他所独创的魏体了,成就这位世所公认的华夏书坛巨擘。魏振皆的魏碑书体之所以被世人推
魏振皆(一八八九年-一九七四年),皋兰县石洞乡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为国内外有名的书法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17日上午,兰州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七里河大队及8名社会爱心人士,来到皋兰县黑石川乡红柳村向这里的28户贫困村民送去了衣物、大米和清油以及慰问款,开展了联村联户扶贫活动。当日...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