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的西北寒意阵阵,走进红古平安镇的仁和村,这里却是一番不同的景象。平坦整洁的水泥村道旁一面面文化墙五彩斑斓,墙上关于道德文明、法律宣传的连环画让冬日的村庄添加了许多灵动的色彩。道路两旁,新型的路灯、喇叭以及摄像头让整个村庄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走在村庄的道路上,让人感觉身处城市的现代化小区之中。而这些只是农村社区化管理之后农村改变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兰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脚步,很多新农村的建设走上了社区化的管理模式,新型的管理模式,改变的不仅仅是乡村之间的硬件设施,更使村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观念有了改变,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基础设施“升级”社区化让村民幸福感倍增
在红古,平安镇仁和村是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的试点之一。而在这里记者也确实感到了变化,走进村里,感受到的完全是现代化的社区感觉。
平整整洁的乡村道路可以确保两车并行,路两旁路灯和新安装的摄像头屹立着,仿佛村里坚强的守卫军。村两旁的墙上,是村里精心建设的文化墙,墙上绘制的道德文化宣传漫画生动地向村民讲述着一个个道德礼仪的故事。村里的文书达文泰告诉记者,从2012年6月以来,村上社区化管理的改造就全面开始了,这其中包括“两改一硬化”以及村里整体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造,其中,“两改一硬化”工作就是改水改厕和硬化道路。为解决村民的行路难,对村上道路进行了整体硬化和美化,并安装了路灯。尤其是在村上主要道路安装了监控探头,并在村中建立了村民书屋以及文化广场等,村民平日不但可以直接在村里阅读书籍,还可以在村里使用配备的各种健身器械,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健身、打球。村里的这些变化,让村民切实地感到了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村里的文书告诉记者,现在随着农村社区化管理的脚步,村里已经实现了24小时网络全域监控,依托这一平台,不但村上的治安状况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村里村民的不文明现象也改变了许多。“农村社区化管理,说到底就是以建设城市社区的理念建设农村,以教育城市居民的理念教育村民。”平安镇副镇长张卫霞介绍说,依托新农村
建设的基础条件,镇上把平安村确定为社区化管理的试点村后,村上做了许多工作,得到村民的肯定。目前,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已在全区全面推开,平安村要按照这次省党代会提出的要求,继续争当社区化管理的领头羊。
在榆中、在皋兰、在红古……在这一个个农村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现在兰州市多个农村,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模式已经在多个村落推广开来,村里焕然一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的配备建设,让村里社区化的“痕迹”越来越明显。这一切的变化,不仅让村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在生活保障、居民权益等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改变,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很多的改善。对此,记者也进行了一番了解。
村民变居民办事方便权益又得到保障
“有了村务大厅可真省心,以前要跑几天才能办好的事,现在用不了10分钟就办好了,‘一站式服务\’确实方便了村民。”前来办理事务的村民见到记者说。这样的一幕发生在西固区园艺村,这里是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社区化服务的要求,该村率先建成首个农村社区化村务大厅———园艺村社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6个站:社会保障站、科教文卫站、民事调解站、社区服务站、治安保卫站、妇女计生站,具体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的基本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不干涉村级日常事务。目前,园艺村根据实际情况,把主要任务放在及时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
点问题上,把工作重点放在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上,让农民感受到了农村社区化服务的好处。
而这样的好处也体现在很多个村落,在不同的村落之间,村民享受着农村建设社区化服务带来的好处,在红古平安村,曾经办医保以及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一直让村民比较头疼,不仅要跑到十多公里之外的镇上,而且繁杂的手续、各种文件的配备总是让村民摸不着头脑,常常动辄就需要跑上三五次才能办成一个手续。可是农村社区化管理之后,办事大厅开在了村里头,村民不出村子就能办成各种事情。对此平安村的村民朱福梅也是深有体会,今年8月,朱福梅的合作医疗保险即将到期,可是想到去年办理时的系列手续,朱福梅不禁感到头疼。就在这时,邻居告诉朱福梅,现在村委会也有居民办事大厅,村民不用出村子就可以办好这些手续。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朱福梅来到了村里的办事大厅,讲清楚自己的意图之后,村里的工作人员迅速地帮她办好了一系列的手续,算下来一共才花了20分钟的时间。她说:“去年为了办这个手续,我在村里和镇里之间来来回回跑了三次,几乎花了三整天的时间,整个人因为办事搞得非常疲惫。但没想到现在咱村里社区化管理了之后,这些手续变得简单多了,真是给咱们村民带来了好处。”
农村社区化管理,不仅仅让村民办事方便了很多。往常在社区进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以及法律宣传教育也确实让村民感受到了自己生活在大社区的变化。在皋兰县水阜乡砂岗村,村民巴怀芳提起计划生育带给自己的益处时,感慨万千。今年33岁的她已生育两个女孩,并与去年做了绝育手术。她说:“我家2006年就从山区搬迁到了川区,是典型的‘3861’户,主要靠
丈夫外出打工来生活。我做绝育手术后,乡上就立即为我送来了鸡蛋和面粉,还有300元的慰问金,而且还为我办理了低保和养老储蓄,每季度都有120元补助。等我盖完新房后,政府还要给予4000元的旧房改造补助,我很满意。”政策的优惠随着社区化的管理送到了居民身边,而一些法律援助方面的宣传让居民感到了自己切实生活在新社区中。一个个事例、一个个改变,让我们切实地感到了农村社区化管理后给村民带来的好处。
社区化让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城乡一体化建设下的村民社区化管理也让农村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健身中心”……这一个个应运而生的场所让村民不出村也能完成读书、健身等一系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在很多个村子,村民们还办起了自己的艺术团,唱歌、跳舞、演小品,整个农村精神文化一派热闹繁荣的场景。在榆中高墩营村,一场由农民自己办的艺术节,已经延续了三年。在乡村的舞台上,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有了碰撞与融合,高墩营热闹起来了。在高墩营办文化艺术节,不仅仅又唱又跳、还有诗有文有画有影像有摇滚有戏剧,就连附近大学的学生们也参与了进来,村民们唱起了秦腔,扭起了秧歌、大学生们唱起了摇滚,念起了诗歌……整个艺术节一派时尚热闹的场景,农村也变成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新阵地。
村民们自己动了起来,兰州市的各个相关部门也是非常支持。在榆中,千台大戏送农村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也让村民们感觉到了他们就生活在社区之中。在活动中,“千台大戏送农村”走进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演员们为榆中县银山、马坡、来紫堡等10个乡镇的百姓带来精彩纷呈的表演。
在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模式之中,农民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着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红古,各个村里先后修起了篮球场、农家书屋、羽毛球场,为村民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文化体育平台,调动了大家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村民李新春告诉记者“以前在我们农村,文化、卫生等比较差,空闲场地上不是堆放的农家肥就是建房用的石头、砖瓦,体育活动的场子根本没有,农闲以后打麻将、玩扑克、喝酒的风气也不好,通过新农村新气象文化建设以后,有了活动场所,大家有干头,打羽毛球、打篮球、下棋的,处处可见,村里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西固柳泉,村里人自己建起来的文化碑林让很多人竖起了大拇指,这个文化碑林不仅仅是兰州市的首个群众文化碑林,也是农村社区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标志之一。而在皋兰,村民们自发组织起的“花儿”乐团,唱起了花儿,这边唱得热闹,那边舞蹈得欢快,很多村子在农闲时节都是一派热闹的情景。
基础设施的改变带动着农民各方面生活品质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提高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城乡一体化改造中农村社区化管理带给农民切切实实的好处。这一个个改变和故事每一天都在不同的村落、不同的乡间吟唱着一首动听的新农村建设之歌。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市政协副主席陈静再次深入到她的“双联”行动联系点——皋兰县石洞镇涧沟村,和党员干部面对面交流学习党的十八大心得体会,总结回顾了2012年的帮扶工作,就2013年的帮扶重点进行了深入...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