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微喷”新技术
◆可使农作物产量提高20%
【本报讯】持续的旱情已让生长期的兰州百合饥渴难忍。近日,记者在袁家湾村的百合种植新技术示范田里看到,移动微喷新技术让兰州百合大旱天里喝上了甘露。“有了这个新技术,百合增收20%没有问题。”高级农艺师许立红既给全区的百合种植大户介绍这项新技术又算增收账。
兰州百合甲天下,百合也是兰州市的一张特色名片。生长期的百合,对气候条件要求较高,既不能大水漫灌,又不能干旱缺水。兰州百合种植区大多为坡地旱田,每年4月20日至8月20日生长量大,对水分养分要求严格,严重干旱会造成大幅度减产。而时下持续的旱情已让种植户们开始担忧。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被誉为天下百合第一村,这里的百合种植传统悠久,技术、规模及产业链比较领先。记者26日走进袁家湾村,看到沟沟岔岔以及山坡田地里,百合已经出苗,有些大田里像小松树一样的植株已有10公分高左右。可是,有些田里却没有明显的出苗迹象或者植株发蔫。“持续的干旱让种植户们很着急。”兰州振兴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元彪如是说。
在离村庄院落不远的一块大田里,百合植株茁壮翠绿,行间铺覆着粉碎的麦秸秆。从田头引来一根塑料软水管到地头与地埂并列,然后从这个主管上每2米左右有个接头阀门,接着塑料软管,这些软管延伸到大田里,从塑料管里喷出细细的水丝,就如均匀的甘露洒在百合植株上。“软管上面是激光打好的微孔,微喷正好适合旱天给百合按需补水。”马元彪说,这块大田是合作社的新技术示范田,合作社共有30亩百合采用了包含移动微喷在内新技术。
“每亩地多投入300元左右,能增收20%,按今年的百合收购价格可增收近2000元呢。”当天,七里河区组织全区百合种植专业户、村干部来到袁家湾村,在田间地头召开了“百合覆草覆膜及微喷抗旱技术”现场会。区农技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许立红详细地介绍了新技术操作要领后,又耐心地算着增收账。来自十里八乡种植户、村干部近100人现场观摩,对这项新技术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小常识
百合覆草覆膜及微喷抗旱技术
就是在种植初期使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的蒸发;等到4月百合出苗,在地块上覆盖粉碎的秸秆,并根据抗旱需要铺设移动喷灌设备,保持土壤墒情。
相关新闻
皋兰西电大型泵站完成改造
灌区 18万亩良田“解渴”
【本报讯】近日,经过工程建设者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投资8103.68万元的皋兰县西电工程总干一泵站厂房维修加固和西干、东干、土龙川等7座支渠泵站年度更新改造任务,终于赶在夏灌之时宣告完工并开机提灌,确保了大旱之年灌区18万亩良田如期灌溉。
被称作皋兰人民温饱工程、“命根子”工程的西电工程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工程曾被列为我国第一个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水利项目,同时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建设项目和省“两西”重点建设项目。目前,西电工程承担着皋兰5个乡镇47个行政村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任务,总有效灌溉面积18.08万亩。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皋兰严重干旱的农业生产条件,目前灌区人均水地达1.8亩,历史性地解决了灌区10万农民的温饱问题,灌区农业产业化良性发展,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因受当时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灌区泵站设计标准低,加之经过40多年的运行,泵站设施设备严重老化、超负荷带病运行,水工建筑物破损不堪,存在严重事故隐患。为进一步提高安全运行水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及省有关部门立项对西电工程大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这一项目总投资2.22亿元,从2009年起开始陆续对工程装机500千瓦以上的20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包括维修泵站厂房、拆除重建泵站、更新水泵电机、更新管道压力、新建灌区调度通信中心等,计划5年完成。
西电工程作为老灌区,泵站改造为原址拆除重建,且只能利用冬季停水后短短的3个月进行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冬季施工难度大,按照常规建设,势必影响正常灌溉。为确保改造任务按期完成,针对冬季施工特点,建设单位采取了暖棚保温、炉火升温、电暖恒温等保温措施科学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经过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总干一泵站厂房维修加固和西干、东干、土龙川等7座支渠泵站更新改造任务宣告完成,灌区18万亩水浇地喝上了清凌凌的黄河水。
□记者董永前特约记者郭靖
新闻推荐
五年来西固区4393人实现成功就业【本报讯】5月30日,记者从西固区第十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上获悉,该区不断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载体,以“服务新产业、培养新女性、倡扬新风尚、创造新生...
皋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皋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