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官营是西固区的东大门,又是丝绸古道进出兰州西边的第一大村庄。数百年来,陈官营以门户之险见证了丝路文明的变迁。据《西固文史资料》第六辑“陈氏家谱概说”记载:“陈官营村,历史悠久。母亲河畔,名贯兰州。人民勤劳,文化雄厚。俊才辈出,各行皆有。”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陈官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在文化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西固区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当地浓郁的文化氛围源自陈官营百年来兴学重教的良好传统。
在历史的烟云中,陈官营小学带着神秘从百年办学的画卷中款款走来。
厚重的办学史
在兰州市教育志有记载的百年以上学堂中,陈官营小学赫然在列。史料记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地方仁人倡导募资兴学,乡绅贤士纷纷慷慨解囊,有的捐献土地,有的捐献钱物。地方贤达陈元桂先生捐银五百两,利用土地庙东西厢房办起私塾(这是西固区较早的一所私塾),聘请地方文人秀才教授蒙学,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四书”、“五经”等。教学方法则是由私塾先生领读,学生颂读背诵。这所私塾于光绪五年(1879年)改为义学,不收学费。
1917年,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由地方名流陈之昌先生积极倡导,多次呈文上报当时的皋兰县政府(民国时,西固区隶属皋兰县管辖记者注)批准,并由原校董会筹划办学事宜,义学变为新式的国民小学。1925年,校名定为皋兰县陈官营高级国民小学(初小四年,高小两年)。1940年改为皋兰县下伍乡陈官营小学至解放。这在当时是西固区唯一的一所高级国民小学,附近西固城、柳泉、钟家河、瞿家营、杏胡台、马耳山、范家坪等地的初小毕业生都来这里上高小。多数学生住校自带炒面和干粮,少数来回走读,当时学校只能供给开水,学生就学非常辛苦。
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时任皋兰县县长的王汉杰提出“拆庙兴学”。当时陈官营小学由于学生增加较多,原土主庙内教室不够用,故将一墙之隔的关帝庙的东西厢房等二十余间改为教室、办公室等。两庙后面土地平坦,学校平整为操场。1948年,皋兰县政府在此操场上修建教室三个,以成立皋兰县第二中学,1949年兰州和皋兰解放,教室全归小学所有。1961年,学校将关帝庙、陈家祠全部拆除,建为十二座教室及办公室等。
“陈官营小学从私塾、义学到公办学校,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风雨沧桑,学校成为誉满金城的一流学校,为国家培育出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这在文化相对偏远的西部来说是很难得的。”陈官营中心小学魏至喜校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坚持“弘扬个性、开发潜能、脚踏实地、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多次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2008年被评为西固区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学校晋升为兰州市一级一类标准化小学,同时,学校被授予兰州市优秀家长学校、课外活动先进学校、兰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2011年3月被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乡村学校少年宫。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衡量一所学校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优势。据了解,陈官营小学现共有教师26人,其中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17人,中专(含高中)学历两人,一级教师23名,二级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教学新秀1人,区级骨干教师3人,区级教学新秀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多年来,陈官营小学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科学管理,狠抓老师、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以教学研究为突破口;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点,提高办学水平。学校坚持特色办学,打造品牌,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陈官营小学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建设与规范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行为相结合,并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优、晋升职称等各项工作中。学校根据市、区关于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制订了师资培训方案和五年师资培训规划。在培训形式上,坚持丰富、多样、实用和管用的原则。在完成上级规定的培训内容基础上,近几年学校选派多名教师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学校还通过组织优质课评选、邀请专家讲座等活动,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学校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现有国家级规划课题1个,省市级规划课题1个,县区级规划课题两个,市级个人课题8个;教师有20多篇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如何让孩子们在兴趣的驱动下由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是陈官营小学智育教育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已由讲述式演变为研讨式,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活跃起来动手动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进行大胆的探索,努力上好平常课,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经过努力,陈官营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都有所突破,并在评价方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学校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直保持全区前列,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获得了全区教育质量优秀奖。学校在2012年被评为甘肃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兰州市“两基”及迎国检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兰州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被评为兰州市教育系统财务工作先进集体、兰州市校外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兰州市无烟示范学校。
校园安全工作一直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全力关注的重点工作,积极创建平安校园是全校师生的共识。学校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网络,做到要求明确、责任到人、措施有效。“一是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强调安全责任,对学校设施及安全隐患及时排查;
二是制定各种安全预案,完善安全制度;三是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常规检查,如消防设施、学校建筑等,有检查、有记录、有责任人。重视室外课安全教育,加强安全规范,定期进行安全演练。”陈官营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校园安全工作出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西固区“平安校园”。
多彩的校园文化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陈官营小学校园环境变得整洁、优美,教学设施逐步走向现代化。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12套,包括电脑、投影仪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两基”迎国检期间,学校购置了电子钢琴、增添了仪器柜、文件柜和体育器材等,并对部分电脑进行了更新,对校园进行了美化,制作了宣传栏、文化长廊和展板等,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达到全区农村学校一流水平。
与此同时,多彩的校园文化也让这所百年名校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
2013年4月24日,兰州市“流动少年宫”走进西固区陈官营小学,把优质的校外教育送到乡村,为学生提供了接受少年宫教育活动的最直接的平台。城里老师带来的舞蹈、声乐、航模制作、心理健康辅导、武术、心理健康教育影片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享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校外教育特色体验活动的同时,还提高了对科学、艺术的认识。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到“流动少年宫”课程体验项目中。
半天的体验活动结束后,留给市里老师们最大的影响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们一点也不比城里的老师差,这里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聪明。”市少年宫负责人告诉记者,陈官营小学虽说是农村学校,但是在办学设施、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学校逊色。
“办最好的学校,教出最好的学生。”陈官营中心小学校长魏至喜告诉记者,面向未来陈官营小学将在继续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好新一轮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创教育工作新成绩。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3日,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皋兰县专题调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咸辉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计生工作,不断提高...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