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是《兰州日报》的优良传统,“脚板底下出新闻”是兰州日报社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传递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基层蕴含大量新闻线索,是新闻的富矿,群众中有大量鲜活、感人、生动的故事,有很好的新闻素材。来自基层的新闻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基层磨砺记者意志、体现记者价值。特别是近5年来,《兰州日报》始终把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增强新闻的鲜活性当作宣传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要求和鼓励记者到基层一线抓鲜活的新闻,面向最低处,关注最细处,展现最实处,使《兰州日报》版面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抢人眼球的莫在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涌现出的一系列策划型报道,诸如“锦绣田园百村行”、“走马乡村看变化”、“党报热线进社区”、“一线传真”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兰州日报》及时、真实、扎实反应了基层一线的生产、生活情况,彰显了党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风格!
走村“蹲点”谈农事
2011年,对于榆中北山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整个北山地区掀起的一种生产高潮让这里发生了一场农业生产大革命——梯田建设!在这之前,榆中北山地区土地水土流失严重、雨水不足、陡峭、不便于耕作,用农民的话说:“牛在地里耕地都会有翻下来的危险。”
“梯田建设有三大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记者在中连川乡采访时,时任乡长的陈效堂告诉记者,以前榆中山区特别是北山地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数字大、效率地,典型的广种薄收。通过梯田建设再配以“双垄沟播技术”,土地产量翻番的话不说,更重要的是通过改良好的土地,借力土地流转,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农民的收入成倍增长,生产有信心了、生活有滋味了!听到这些来自最基层的声音,本报记者深入北山3个乡镇、榆中川东的高崖镇、清水乡采访发现,这些年来,榆中县委、县政府借力梯田建设,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不仅补充了耕地面积、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梯田建设成就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梯田建设使全县十多万田“摔死牛”的旱坡地成了“蓄水、保水、涵水”地;梯田建设形成了“梯田+地膜玉米”、“梯田+马铃薯”、“梯田+经济林果”、“梯田+中药材”、“梯田+草畜”等多种产业模式,使当地群众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省城的主流新闻媒体,《兰州日报》自创刊之日起,始终秉承“三贴近”的新闻原则,把实际、生活和群众作为新闻工作的活水源头,一线记者常常采取“蹲点”的方式,热衷于“一线”采访,乐于听“民声”、察“民情”,“体验”着来自基层的欢乐。从2004年日报专门设立县区记者,到2011年专门成立了“区县工作部”,《兰州日报》桥梁的功能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容。《兰州日报》真正地向基层走去,向群众中走去。特别是联系县区、深入社区的记者,也真正地融入到百姓中去了。
田间地头话民情
我们把时光拉回到刚刚设立县区记者的2004年,那一年,兰州日报派出6名精兵强将分赴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和皋兰县。自此,每天的兰州日报上出现了县区动态、县区故事、县区人物。各县区与兰州日报真正实现了互动双赢的局面。党报的光荣传统就是群众办报、全党办报,报道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兰州日报在这方面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较好地继承了这些传统,一些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百姓身边的报道颇有感染力。
2006年夏季,榆中县连搭乡连搭村突遭多年不遇的冰雹袭击。经过细致的采访,本报记者在次日的《兰州日报》头版独家刊发了以《千亩蔬菜受损高炮一言未发》为题的稿件,并以独特的视角先后采访专家与政府负责人,就全市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做出了连续报道。这组报道刊发后,榆中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帮助灾民渡过了难关,实现了再生产。
采访必须“深入实际”,这是多年来《兰州日报》记者的深切感受。只有深入实际,才能感受到实践的脉动,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心声。在新闻采写中,记者只有深入到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亲眼目睹,如实描述,才能使受众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运用感官,去感受现场发生的一切,读来不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更真实可信,更容易产生共鸣。比如在今年5月份日报推出的系列报道“走马乡村看变化”中的《昔日土坯房今朝盖洋楼·榆中县马坡乡蔬菜种植富了农民》一文,记者通过农民纷纷翻建房屋发现该地区农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走上致富路的经过。
深度报道抓亮点
其实策划报道是《兰州日报》近年来一直主打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尤其在区县报道中,日报编辑部根据报纸的受众群和版面的读者群来进行有效策划,打破了就稿编稿、应付出版的被动状态。通过策划重新整合信息资源,深度挖掘选题内涵,使新闻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有力地宣传了区县发展中的亮点、社区共建中的热点,特别是通过版面内容整合、具体新闻事件的策划、不同时期需要营造不同热点、创办新栏目等举措,使《兰州日报》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新鲜独特的形象。特别是成立区县工作部后,编辑部立即着手策划了“走马乡村看变化”、“锦绣田园百村行”等系列报道,有力地配合了县区的中心工作。
去年3月12日,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迎来大喜事: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作为省、市、县三级“文明村”的高墩营村终于捧来了“全国文明村”的匾牌和荣誉证书。挂牌之际,村民们放下手中的活计,齐聚村委会,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把“全国文明村”匾牌高高挂在了村委会会议室正中间。做为四川省首个“全国文明村”,多年来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成绩能荣登“全国先进”?记者通过多次采访这个村发现,多年来,高墩营村在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钱其峰的代领下,大力发展高原夏菜,2010年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300元,村集体收入12万元,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名列全县前茅。2009年被榆中县委评为全县争创“三争一促”活动示范村,2010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兰州市委评为“三争一促”活动示范村,甘肃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高墩营文体科技广场被甘肃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农民文化大院。
2009年
二月二十七日
全国首家省级预防腐败局在兰挂牌。
二月二十七日
四川省最大贩毒案大毒枭田立来领刑。
三月二十四日
省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启动调,整后设置工作部门四十二个。
四月二日
兰青二线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
四月十四日
兰州市出台地方法治规范面食制品店。
四月二十一日
兰州首发﹃经济适用房准购证﹄。
五月四日
省市甲型H1N1禽流感防控全面启动。
五月十四日
兰州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城市。
六月八日
兰州交警十七条便民新举措出台。
六月二十四日
四川省着力建设﹃兰州白银﹄中心经济圈。
七月九日
改造城中村,东岗大变脸。
七月十一日
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迈出实质一步。
七月十五日
兰州高原夏菜进杭州。
八月六日
兰州市规划新建十六个黄河码头。
新闻推荐
有那么一群人,提起他们的故事,总是令我们感动不已。春去秋来,在平凡中坚持,在平凡中奉献。他们的故事,感动了金城;他们的故事,唱响在兰州。他们就是“凡人善举”的先锋——“兰州好人”。近日,由市委宣传...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