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距兰州约1个小时的车程,是个有着3876人的村庄。初秋季节,迎着远处的几座山梁,走过一段乡村小道,记者便来到了修建一新的一个文化广场。扬琴、三弦、二胡、曲谱摆放在一间活动室里,墙上挂着一些书画。白天,这是一个安静的山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没有什么能挽留住岁月的脚步,但皋兰曲子戏却与他们生息相伴,成了一种浪漫、一份深情,成为乡邻声声吟唱的生活主调。
“春风浩荡,山村新气象。联村联户带动四方,富民兴陇奔小康……”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水阜乡水阜村金城古乐兰州鼓子艺术团的“好家”们唱起了新编兰州鼓子《联村联户惠四方富民兴陇奔小康》。水阜村和文山村都是附近有名的“文化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村上立足本村实际,整合帮扶力量,抢抓发展机遇,按照“调结构、育产业、抓科技、提档次、建设施、夯基础、促发展”的发展思路,着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整村推进,加快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文化设施,提升队伍素质,使联村联户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持续动力。
广场舞“舞”出好心情
吃过晚饭洗完碗,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的妇女们匆匆忙忙就往村委会前的文化广场赶。文化广场地儿不大,十几分钟就密密麻麻来了几十号人。
正是初秋的傍晚,天气非常好。听文山村村委会主任魏列峰说,这里每天早晚的广场舞,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从来没间断过。
“春日风吹来暖洋洋,花儿开得遍地红。”过了一会儿,音乐渐起,零零散散的人群迅速排成了整齐的方队,跳起舞来。一会是十字步,一会是十六步,一板一眼,有模有样。方阵里既有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也有二十来岁的大姑娘,一个个眉眼里都透着满足和笑意。喜气洋洋的锣鼓点子,一声声敲打着温和的空气,浓浓的乡亲味就这样扑面而来。
“乡里人嘛,农忙的时候没时间,农闲的时候就是图个乐子。”一位村民说,“没请人教过,我们都是买了盘广场舞的影碟自学的,跳得不太好。要是能请个教练就更好了。当然,要说广场里跳得好的,还得要数四社的王翠花。王翠花今年46岁,也是买影碟自学成才的。在一群人中间,就数王翠花的动作最好看。这个活动好,繁荣了辖区文化,还健身。”王翠花告诉记者,她们长期组织群众跳舞,都是自编自导自演,随便排几个节目都没问题。
秋风轻轻吹动,这是一个收获果实和喜悦的季节。在联扶单位的协助支持下,水阜村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终于落成,这下可让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时间,凡是农闲季节,广场上优美的旋律就会响起,并不华丽的“舞池”里就会拥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女性尤其多,吃完饭碗都来不及洗,就赶着去跳舞了。”村民王华崇笑着说。
据介绍,水阜村目前有群众性文化协会3个,会员150名,“乡土艺人”和文艺骨干30名。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他们会利用农闲时间和节假日自演自唱、自娱自乐,特别是广场舞走向基层、深入农村之后,全村全民健身的热情空前高涨,业余舞蹈健身团队也应运而生,村内也适时组织过一些文体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小曲一首吟乡音
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文化积淀深厚,被称为鼓子之乡,鼓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在水阜乡流传已久,其独特的演奏,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唱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而与鼓子齐名的还有曲子戏。
“清早上起来把地翻,不由叫人心里烦,旧犁不好使,老驴不动弹,急得我满头淌大汗。吆驴吆得口里干,大半天一片没犁完,把地犁不好,明年怎耕田……”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村里肖朝勇等艺人的张罗下,记者有幸在水阜村的文化站里听了一回皋兰小曲戏。村里唱小曲的艺人们拿起二胡、三弦、扬琴等家当,在那悠扬的曲声里,在那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演唱里,那一个个人物从岁月的深处,或一脸豪气,或神情悲愤地朝我们走来,一直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
小曲声声吟乡音。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曲子戏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在兰州流传已有久远的历史。汉唐以来,兰州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曲子演唱活动。兰州地区在明末清初,皋兰曲子戏的演唱已经是“妇孺皆歌,口耳相递”。到清中叶以后,皋兰曲子戏已从清唱、坐唱而登上舞台表演剧目了。后来,“借助锣鼓之声势,舞台之场面形态”,便成为兰州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剧种了,其代表作为《三顾茅庐》。
肖朝勇是兰州鼓子的传承人,也是村里的文艺骨干。肖朝勇说,水阜村的曲子戏是在演故事,有人物,有情节,它可以称为“戏”。虽说学习皋兰小曲戏有一定的难度,却丝毫没有影响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它的热爱与传承。
水阜村党支部书记魏怀忠告诉记者,唱曲子戏是村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直想把它发扬光大,目前,这种美好的愿望在联扶单位的支持下正一步步地付诸实施。透过那一张张黑里透红的面孔,记者看到的是村民们对于兰州鼓子这一古老文化的热爱与迷恋。
“买一个骡子槽上栓,犁地运肥驼秋田;刘三赶驴回家院,秀兰急急忙忙把驴牵……”在这悠扬不散的曲子声中,我们离开了水阜村。坐在渐行渐远的车上,那些痴迷而热情的面孔忽然觉得难忘。曲子戏让他们乡情不断、梦绕魂牵!
文明新风扑面来
文山村位于皋兰县城以南7公里处、皋什公路两旁,这里的文化底蕴源于魏振皆书法。
已故著名书法家魏振皆是公认的华夏书坛巨擘,业内称他是让启功先生“至深佩服”的人,被张大千先生誉为“空前绝后”的人,书法堪与领一代草书风骚的于右任并肩的人,同时也是在甘肃乃至全国被黄土埋没了半个世纪的书法巨匠。受其影响,文山村村民农忙下地干活,农闲交流书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今年5月,皋兰县暨文山村魏振皆书法协会的成立,更是对全村文化事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走进村民凌子元的家,物件虽然不是新的,但收拾得整整齐齐,墙上悬挂着许多书画。“挂在墙上的都是我比较满意的,你看那儿还有些呢!”凌子元热情地招呼。今年62岁的凌子元只种了半亩地,闲余时间比较多。而他把这些时间没有用在打麻将、晒太阳上,一有时间就舞文弄墨,有时还与书法协会的成员交流心得,一年下来能用掉200多张宣纸。
“村民公约过两天就发给你了,要好好执行。”谁都想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和谐的环境。与文化气息相配套,文山村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制度确定下来。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为主、社会协同、人人参与”的原则,在全村范围内大力开展以“三清三改”、“三整三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整治了“脏乱差”,建设了“净亮美”,改善了“吃住行”,提升了“精气神”,使农村的村容村貌大改观、生活环境大改善、文明水平大提高、精神面貌大改变,群众的环境意识、发展意识、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天早上7时多,文山村的清洁员就开着“三马子”出门了,不过,这些“三马子”上有一行醒目的字:“垃圾清运”。随着音乐声响起,村民纷纷把家里的生活垃圾提出来,放在车上。“原来家里的垃圾出门就乱倒,现在村里有了清洁工,并且建了垃圾池,我们每天都要把垃圾送到这里。”村民魏晋虎说。仅去年,文山村完成红砖铺路5.3公里,建立垃圾台15个,分类垃圾台25个,新建垃圾收集房2座。
记者手记
农村需要文化,农民渴望文化。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越来越成为考量民生幸福的重要指标。
而在广大的农村,尽管近年来在国家文化惠民政策推动下群众精神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群众文化权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等问题,农村文化发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因此,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农村实际,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值得探究。
皋兰县围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选派文化辅导员进村开展活动,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农村文化礼堂,使文化发展的脚步伴随着双联帮扶工作的跃进,更加铿锵有力。
这次采访,最大的感触就是文化惠民已经深入家家户户,融入农民日常生活,文化正在渐渐扎根在农村的沃土上。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群众不光是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主人翁、创造者。文化惠民真正汇入了乡村文明建设的交响曲,实现了村民共享文明成果。
新闻推荐
编者按:昨日《甘肃日报》在头版头条以《》为题重点报道了皋兰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推行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