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皋兰新闻 > 正文

条城六德书院

来源:兰州日报 2014-11-17 16:17   https://www.yybnet.net/

清乾隆年间,南方各地及陕西、山西两省地的客商都云集青城经商,使这里的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清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经水烟大商杨顺伦、顾永泰等倡导,社会各方筹集资金,由热心教育事业的顾名(嘉庆庚辰科进士,江苏宜兴知县,银川书院、柳州书院前山长)同张锦芳(嘉庆丁卯解元,凉州府学教授)主持,经省府及皋、金二县批准,在本地黄烟赋税中抽成,添作书院修建经费,建成了青城书院。

青城书院从建院至清末民初时期,经书院培养的童生和生员,通过科举考试,出了皇榜翰林罗经权1人,进士10人、举人29人,孝廉方正10人、贡生82人,其他如秀才廪膳生员不计其数。

青城书院因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声名鹊起,享誉陇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对其姊妹书院、清朝著名的一条城(俗称条城)第二书院——六德书院知之甚少,现就其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以飨读者。

六德书院,位于黄河北岸的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蒋家湾西春村,与青城书院隔河相望。书院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距今160余年。李崇德,李凯德是道光初期人,由当时普通农户逐渐发展为拥有216万两白银在皋兰、金县(今榆中县)、靖远三县赫赫有名的大财主,字号“源顺”。

据《皋兰县志》记载:“李崇德,字元中,家丰于财,好善乐施,岁荐饥,屡处藏镪赈邻里邑中。创设义仓,捐粮三百石后侨居靖远。捐粟亦如之,里人勒石纪其善行。”

李氏兄弟不仅拥有庞大的农业体系,而且还开斗行,商店和水烟厂,并向外进行商贸往来。嘉、道时期条城南北经济共同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是什么原因致使李氏创办“六德书院”呢?话还得从头说起。按长幼顺序排,李崇德是兄长,老二李耀德,老三李泗德,老四李志德,老五李八德,李凯德最小,是六弟。因由李凯德牵头包顶,六家出钱,且因其兄弟六人名末字均为“德”而命名“六德书院”。加之蒋家湾一带富户子弟上青城书院有重重困难,过河涉水,吃住穿用,既不安全,又不方便。于是,在眼巴巴看着对岸青城书院带给乡人诸多方便十余年后,古道热肠的弟兄们终于达成共识,纷纷慷慨解囊,创办起了家乡书院。

六德书院的创立,造福了条城黄河两岸、播誉于条城左右、惠及于南北二山,培养出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与青城书院共同促进了条城地区文化的发展。

六德书院初创发起人李凯德,字泽南,清道光国子监太学生,一生轻财好义。据《青城记》载:“青城书院之创建也,泽南首捐银四百两,事遂举”。他在捐银创建青城书院之后,又动员袍兄五人捐资创建了六德书院。六德书院的前身,系李崇德创办的义学。

六德书院创建之初,虽有六德兄弟及其子孙筹措,但办学经费仍显不足,遂向社会贤达倡议捐助(有残碑为证),青城书院也岁拨银二十六两资助。

六德书院在条城境内排名第二,初时与青城书院共属皋兰县管辖。在教学师资、办学经费等方面,两院互相支持、同舟共济。后青城书院划归金县(今榆中县)管辖,但两院之间仍情同手足,教学上互相促进,无高低之别大小之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六德”率先垂范,一时之间,在蒋家湾一带形成了一股全民捐资办学的热潮,耕读传家的良好世风进一步发扬光大。从建院至民国时期,六德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文化飞速发展。

新闻推荐

警方成功找回丢失的60部苹果6手机

【本报讯】经过皋兰县公安局民警全力查找,终于将丢失的60部苹果6手机归还给失主。11月17日下午3时许,为表达感激之情,失主将一面锦旗送到皋兰县公安局。10月22日下午2时许,皋兰县公安局忠和派出所接...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条城六德书院)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