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把锹,数条路。
从黎明到夜幕,从壮年到暮年,37年如一日,他肩扛铁锹,背着背篼,提着馒头,风雨无阻,修遍了什川镇的大道小路。他就是被乡亲们誉为有颗金子般心的魏至荣老人。
为省时间带干粮修路
五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什川镇,见到了魏至荣老人,现年82岁的魏至荣老人黝黑面庞,中等身材,身体比较孱弱。由于常年劳累,已经累弯了腰,一双枯瘦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和伤疤。当记者问及修路的初衷时,老人掀开了回忆的思绪和话闸。“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我们没有三马子,也没有拖拉机,道路也全都是山路,我们卖瓜卖菜卖果子都是人或牲畜拉着板车去兰州,可是山路坑洼不平,大坑小洞能让马失前蹄,特别难走。遇到下雨下雪天,更是寸步难行。乡亲们的菜和果子卖不出去,我看着特别着急,所以便萌生了修路的想法。”
1977年的秋天开始,时年45岁的魏至荣便开始了他后半生的修路史。每天天蒙蒙亮,他便扛着铁锹,背着背篼,腰间挂着些干粮,出门去修泥湾至兰州的老路。
1984年,什川通往兰州的新公路——盐什公路路基竣工,结束了什川交通不便的历史。但是,几场大雨后,路基上沟沟窝窝越来越多,魏至荣便将“主战场”转移到了这条路上。两年后,盐什公路铺上了沥青,他便又将“主战场”转到了环乡路和其他便道上整修。哪里路不通,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乡亲们从田间地头往兰州运卖瓜果蔬菜的时候,都对他充满了感激。
背雪修路落下病根
在修路的过程中,因为要搬石头,魏至荣老人经常被石头砸伤。修路37年,他受大伤小伤的次数远远超过了37次。而每一次受伤他都要经受一次疼痛,而这和他为了修好路背雪背水留下的病根相比则轻多了。
冬天下雪的时候,他拿着扫帚把雪扫成堆,用背篼一背篼一背篼的背运到填上干土的路段,寒风刺骨,他背着雪,衣服被消化的积雪湿透,脊背被冰雪刺得生疼生疼的,也正因此,他留下了背疼的毛病。尽管如此,他还是披星戴月去修路。
自掏腰包雇人修路
魏至荣老人70岁以后,4个儿女都成家了,各自过起了生活。魏至荣老人没了负担,便将自己卖瓜卖菜卖果子甚至儿女给的零花钱全都投入到了修路上。有时修路工程量比较大,他自己掏腰包雇佣了两名同镇农民和他一起修路,并雇佣了三马子和拖拉机拉用砂土填平水沟泥坑,谁也算不清他为修路花去了多少钱,牺牲了多少时间。
“看到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大爱,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奉献,在我们什川,有一位老人,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的名字叫魏至荣,他是我们什川的一面旗帜。”为了感谢魏至荣老人37年来的无私奉献,什川镇的群众还专门为他排唱了一首赞颂歌。如今,魏至荣老人已经成为什川镇甚至皋兰县的一面旗帜。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5日,皋兰县石洞寺文化广场彩带飘扬,人声鼎沸。皋兰县四里八乡的人们都换上了艳丽的服装,赶来参加第四届石洞寺民俗文化节暨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展演活动的开幕式。据介绍,...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