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皋兰新闻 > 正文

兰州水车养育了黄河两岸人 ——访兰州水车传承人段怡村

来源:兰州日报 2017-10-26 09:32   https://www.yybnet.net/

段续画像兰州大水车

段怡村

1943年出生于兰州,1952年至1960年在兰州上小学中学,1960年至1963年在甘肃省邮电器材厂工作,1963年至1969年在城关区二服厂工作,1969年至1971年在酒泉农机厂工作,1971年至1975年在甘肃工业大学(今兰州理工大学)就学,1975年至1987年在甘肃省冶金工业厅工作,1987年调往甘肃省乡企局企业总公司工作,2003年退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致力于挽救失传的兰州大水车制作技艺,系黄河水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上报推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待批。2016年被市委、市政府选评为兰州“金城文化名家”。

兰州水车又称为“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它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更替,现在的兰州人已经难觅兰州水车盛世时期的踪影。那么,兰州水车究竟是什么样子,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兰州水车非遗传承人段怡村。

看到“段”这个姓氏,对兰州历史熟悉的人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兰州水车的发明人段续,而段怡村正是段续的第20代传人,他的身上肩负着把兰州水车发扬光大的使命。记者在段怡村新搬的家见到了他,一进门便看到了客厅摆着的水车工艺品,逾古稀之年的段怡村精神矍铄,双眼有神。他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兰州水车就陆续被拆除了,所以60岁以下的兰州人几乎没有见过真正的兰州水车”。段怡村回忆说,他小时候的家就在黄河边,一出门就能看到二十多架水车。“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胆子小的人是不敢站在水车下的,因为那强烈的气势和巨大的声音,会让人由心底产生一种敬畏之感。但是我从小就喜欢听水车的隆隆水声,喜欢看水车转起来水花飞溅形成的水雾,水雾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落下的水雾如细雨般绵密地笼罩在自己的脸上,让人心旷神怡……”那是段怡村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

段怡村说,兰州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冲击力的水利设施,水车轮幅直径最大可达18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水板,刮水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转动;枯水季则以围堰分流聚水,通过堰间小渠,河水自流助推。当水流自然冲动车轮叶板时,推动水车转动,水斗便舀满河水,等转至顶空后再倾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园地,以利灌溉。水车的构造,完全以木作成,由车轴的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并行的一根根的辐条,辐条的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一个长筒似的水斗,在河中筑有V形的石坝,使河水向水车下聚涌,急流推动刮水板,水车便转动,同时舀满河水的水斗,便陆续升上来,将水倒入水槽,然后引进农田。这种通过水车转动,自动提水滴灌农田的水利设施,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说起这项伟大的自来水工程,不得不提到它的发明人段续。

说起自己的祖先段续,段怡村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芒,他说,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兰州水车是由明代段续所创。“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明嘉靖年间,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对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亲自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回故里后致力于水车的仿造,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获得成功,最早架设在现广武门外的黄河北岸,以灌溉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水车园”这个地名即由此而来。段续的水车成功研制后,黄河两岸的能工巧匠们争相仿制,至清末时兰州已有水车157轮(据1891年统计)。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直到1952年,兰州有水车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谈起这些,段怡村不无感慨。

上世纪50年代,黄河边安装了大批抽水机,“落后”的水车成了过时的灌溉工具,短短几年间,屹立在黄河兰州段的250多轮水车被拆除了,据段怡村透露,他的爷爷当年是水车“做头”(技艺高超并组织制造水车的人),在世时一直在制作和维修水车。解放后黄河边未增加一轮水车,到段怡村的父亲这一代,“做头”的职业断了。曾经的水车之城完全找不到水车的踪迹。面对这一情形,段怡村心头非常焦虑,带着沉重而神圣的使命感,段怡村萌生了恢复水车制作工艺的念头,在其祖父留下的有限的资料的基础上,搜集、挖掘整理,这样一坚持就是数十年,他不但掌握了一整套古水车设计制造诀窍,而且拥有全市唯一的古兰州黄河水车图纸资料和全市唯一的观赏水车专利权。

一边说着,段怡村一边给记者看他数十年来收集的资料和笔记,那些复杂的工程图一张张都浸渍着他的心血。现在的段怡村不仅能制作兰州大水车,还能制作小水车,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他制作的水车北到内蒙古,东到济南,西到酒泉,南到海南岛,遍布了祖国大地,有点遗憾就是他制作的水车虽然结实耐用,但目前都以景观为主,并没有起到实际利用的作用。

说起兰州水车的优点,段怡村显得滔滔不绝,他说,首先兰州水车非常节能,一架水车,大的可浇三百亩农田,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成为兰州黄河沿岸唯一的提灌工具。说着他又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抽水机需要用电,每年的损耗总体加起来甚至要超过农作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其次,兰州水车设计精巧,外形美观。整个水车除轴端钢圈外,不用一根铁钉,水车制作遵循世代相传的规定和诀窍,代代相传。经数百年的制作和使用实践,水车造型美轮美奂。其外形挺拔壮美,其结构疏密有致。尺寸大一分嫌胖,小一分嫌廋,一切恰到好处,妙不可言。水车极具结构学的匀称美,力学的平衡美,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古代真正的“自来水”工程,可以说是黄河文化之魂。

有了水车之后,兰州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大雁落脚的十八荒滩变成了绿菜如茵的良田,岸上的旱地变成了瓜果成片的果园,“一个兰州城,半城果树园。”全国有名的瓜果城从此得名。关城巍峨,绿树丛丛。城楼与水车相映,水声与鼓声共鸣。清道光年间诗人叶礼看到此景后赋诗一首:“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隈。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访谈到最后,段怡村感慨地说,兰州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段怡村也对兰州大水车的未来感到忧虑,他说,兰州大水车比一般水车要多一百多个零件,用料也讲究,花费的功夫多,成本比普通水车高,这样假冒伪劣的水车容易充斥市场,把真正的非遗水车挤出市场之外。“不能只把能转的木头轮当作水车,如果质次价低的水车受到市场青睐,那么这项好不容易找回的技艺又将面临失传。”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段怡村说:“水车是件不易保存的非遗遗产,质量最好的也不会撑过50年,所以,将制作大水车的技艺流传下来是当务之急,目前来说,我能做到的就是让我的徒弟和孩子都掌握制作兰州大水车的技艺,但是至于之后传承的效果,还要根据市场的反馈和非遗保护的继续努力,我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兰州水车贡献自己的力量。兰州水车是拥有500年历史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不要断在我们的手里。”

新闻推荐

以创城为契机做实城市“里子” 主城区全力实现街巷管理无缝隙全覆盖

示范街【本报讯】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拿块“牌子”,而是要做实城市的“里子”。记者昨从城关区委、区政府了解到,为持续推动和做好今后的城市管理工作,该区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以创...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兰州水车养育了黄河两岸人 ——访兰州水车传承人段怡村)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