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参观天气预报影视制作
本报讯 天气预报是怎么是制作出来的?天气预报一天对外发布几次?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会不准?人工增雨的原理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段家滩小学的400多名同学走进甘肃省气象局,向气象专家问个究竟。3月22日,是省气象局“”活动首日,段家滩小学、市32中学及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千余名大中小学生走进省气象局,通过聆听专业人士的讲解,观看高科技气象仪器的现场演练,了解了许多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知识,足足过了一把“气象瘾”。
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3月22日上午,省气象局迎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首批参观者。在天气预报室里,参观的学生们不但了解到了天气预报制作、专业预报服务、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网站等内容,还通过气象专家的讲解,了解到了天气预报每天发布的次数和发布途径。同时,气象专家还向参观的学生进行了讲解,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其实有一个复杂的制作过程,从卫星遥感观测、雷达观测、地基数据观测获取数据,然后再到数据传输、海量存储、巨型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再到预报员调阅、集体会商,最后通过电视气象节目、报刊广播、手机短信等对外发布,这样才能看到我们所要了解的天气预报。
人工增雨要有一定的天气条件
当日,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32中、段家滩小学的1000多名师生成为“”的首批参观者。记者在省气象局综合楼3楼的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看到,这里人头攒动,人工影响天气沙盘前围满了不少学生,同学们就人工增雨(雪)的原理等热点话题向气象专家“取经”。
“最近几天沙尘天气频繁出现,而且空气非常干燥,使大部分市民患上了呼吸道等疾病,气象部门为何不进行人工增雨呢?”在活动现场,有不少同学不解地问气象专家。气象专家解释称,要想把水汽催降下来,要有具备降雨条件的天气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到云层结构、云层中有没有足够的含水量等条件。如果没有适合的条件,就是发射的催化剂再多,也不一定有雨降下。
新闻推荐
餐馆后无人看管的泔水桶 (资料图片)本报讯 地沟油重返餐桌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强烈的关注。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餐厨垃圾进行处置利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