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兰州晚报》已经走过30年的风风雨雨,我和《兰州晚报》相识已整整25年了!但在我的心底,无论再过多少年,《兰州晚报》在我人生中留下的两次深深的印记却永远难以淡去,并且在岁月的长河里将会变得越来越珍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亲切!
1985年9月,我从一个小县城来到省城兰州上学,面对城市的繁华和喧闹,起初还真有些不适应。一有闲时,我便极力在城市的缝隙中寻找一些农村的影子,哪怕是走在大街上的乡下人或熟悉的家乡话,总让我感到格外亲切。记得那是一个麦黄杏熟的季节,一次在大街上我被阵阵熟悉的声音所吸引,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山里人挑着一担蝈蝈在卖,杂嘈的鸣叫声,还有那用金黄色的麦秆编织的蝈蝈笼子散发出的干麦草的清香,是那么地亲切和熟悉,好像自己一下子回到家乡,站在麦浪荡漾的田野……难以抑制的心情促使我写了一首小诗《城市,欢唱的蝈蝈》,记得开头是这样写的“盛夏,一个山里人/挑着一串蝈蝈的歌声/欢唱的蝈蝈衔来了/田野清凉清凉的山风/金黄色麦浪的笑容……”于是我冒昧地把这首小诗寄给我来到兰州结识的第一份报纸《兰州晚报》。1986年8月24日,这是我永远难以忘记的一个日子,我的诗《城市,欢唱的蝈蝈》在《兰州晚报》上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呀!捧读印有自己名字的报纸,那个激动真是难以形容、从未有过。记得我把仅得的3元稿费给我最最敬爱的外祖母买了一个小礼物,表达我对她老人家的孝敬。可以说正是《兰州晚报》对我的厚爱,使我追求文学的梦想愈加强烈,“兰苑”副刊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成了难以割舍的最爱,并且一直陪伴至今。于是我把这份厚爱作为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不懈地追求心中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我的近200篇(首)文学作品先后在全国几十家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兰州晚报》成为我追求文学梦想的灯塔,一直照耀着我,激励着我!
在我追求文学梦想的同时,我还采写一些新闻稿件,从而锻炼我对社会、对事物的观察力。真是有缘,新闻写作也受益于《兰州晚报》。因为经常读晚报,渐渐对新闻产生了兴趣,并经常向《兰州晚报》、《兰州日报》投稿。记得有一年我在市内一家大商场购物时发现商场内设有卖书的专柜。商场里面能看到书、买到书这是一件在当时多么稀奇的事!于是我写了一篇题为《金城商界新鲜事 商店里有了一片文化绿洲》的小新闻寄给《兰州晚报》新闻部。1995年3月24日,又是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日子,《兰州晚报》竟然头版头条刊发了我采写的这篇稿件。当时的激动和兴奋真是难以言表,我连一个通讯员都不是,《兰州晚报》能如此看中一个无名小辈的作品,真让人敬佩和感动。在《兰州晚报》的鼓励和鞭策下,我采写新闻的劲头更足了。几年的锻炼,我采写的200余篇新闻稿件先后在全国、省、市级报纸上发表。这又成为了我人生的一个收获和骄傲,又缘自《兰州晚报》!
岁月如歌!虽然这些往事已过去十几、二十几年了,成为久远的记忆深深珍藏在我的心底。而我将永远拥守与《兰州晚报》的这份情缘,感受这个伟大的时代,见证一个幸福的日子,倾听生命深处那份真切的律动!陈锦隆
新闻推荐
游泳找凉爽 □晚报记者 于永昭 摄到商场消暑 □晚报记者 于永昭 摄狗狗也热坏了 □晚报记者 于永昭 摄场景一火炉天持续空调卖得火 ...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