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2日5版刊登了一条关于《兰州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做好住宅小区与幼儿园配套工作》的消息,文内称明年将完成27所公办幼儿园的建设任务。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笔者也曾经历过为孩子入园而百般求索、四处托人的过程,也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朋友因为孩子入园难而发出:“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困难!”的感慨。现在终于看到市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已经有了很大成效,还是很为这项民生工程叫好。
入园难难在哪里?其实说到底,入园难反映的就是供需关系。公立幼儿园质量高,在百姓中的需求量大,但数量相对少,民办幼儿园按市场运作,可是收费太贵,而且越来越有贵族化倾向,一些收费低廉的民办幼儿园,在办园条件上,师资力量上都存在严重缺陷,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的“地摊”式幼儿园有需求但是隐患太大,随时都有被淘汰和取缔的可能。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儿童来到了城市,非户籍的适龄儿童人口也在快速增长,造成巨大入园压力。幼儿园又不实行划片的方式,无论外地还是本地孩子都可入园,所以,‘质高价低\’的公办园就成了稀缺资源。”
因此,要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压力还是非常大。正如文中所介绍——兰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9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1所,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在园幼儿5.62万人,就读公办幼儿园只占适龄幼儿总数的42.35%,“入公办园难”的问题突出。我们要承认,实际上“入园难”很大部分是指进入公办幼儿园难。由于公办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享受的政策不对等,前者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植,在师资、经费等方面占据优势,因此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即使这80所公办幼儿园全面完成建设,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入园难,恐怕仍然不能太乐观,因为这期间新生人口和流动性人口还在大量增加。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许多教育界专家也都说的很明白——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是一个准公共产品。能够享受、接受学前教育,是现在社会学前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利。但是,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并没有列入全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过于强调教育功能,反而弱化了其托幼功能的本质,正是由于对学前教育的这种定性不明晰,造成以往政府职能弱化趋势,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过于强调它的非义务性质。目前也仍然存在着指导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尚不健全,投入体制不明确,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匮乏等问题。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以公办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因此,政府公办园建设数量十分有限。学前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一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是以,依笔者陋见,要解决“入园难”问题,一方面要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私立幼儿园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数量。
在这篇新闻报道中,笔者注意到有这样的表述——“创造条件,致力于各类幼儿园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格局。完善幼儿园及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审批备案制度和年检制度,规范办园行为。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做好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的增补工作,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在目前学前教育还未列入全民义务性教育的现状下,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尤其是加大兴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思路。今年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了支持发展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的决定,省市两级政府也都对此出台了相应的三年发展《规划》。
在现阶段我们必须承认民办幼儿园承担着全社会幼儿教育近七成份额这个事实,社会资本投入学前教育,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也能大大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民办普惠性幼儿园需要的是落实好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坚持一碗水端平,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让更多的民办幼儿园在政策阳光的哺育下茁壮成为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普惠性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才有望得到真正缓解。
新闻推荐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或人文,或古迹,或自然,或民俗,或典籍等等,都是城市形象的典型代表,也是文化建设的“根”之所在。笔者以为,城市文化建设没有资源的富...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