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随着剩余29家小煤矿的彻底关闭和红古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入驻,酝酿了数年的红古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正式全面铺开。
自红古区正式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后,红古区立足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突出接续产业的“高、精、尖、新”优势,通过资本嫁接、技术改造、产业链条延伸,把园区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助推经济社会持续强劲发展。同时,精心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富民增长极,加快发展多元产业,打造商贸富区新格局。在生态环境方面,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堵源截流工程,通过实施窑街煤田“二氧化碳”资源开发、60万吨水泥资源综合利用、油页岩炼油及尾气瓦斯混合发电等项目,进一步减少粉煤灰、炉渣、矿井排矸石和二氧化碳、瓦斯等对城市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城市转型方面,构建城市外环快速通道,使城区面积扩增50%以上。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城市大环境绿化,形成城市生态屏障。依托平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大力实施整村搬迁、整村推进工程。结合沉陷区综合治理,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改造道路、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吸纳功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在社会转型方面,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推进棚户区改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据了解,为做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红古区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完善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和红古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红古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和申报工作,并通过收购补偿的方式,在2010年底一次性关闭了剩余29家小煤矿,将矿区四村16周岁以上5726名居民全部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同时全力筹措资金实施窑街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建设2个住宅小区,搬迁安置沉陷区居民,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53.5公顷。多渠道自筹资金,完成了24户区属企业和29户乡镇企业改制任务,4931名职工置换了国企身份。基本解决了原甘肃金属支架厂和兰州炭素厂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此外,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实施了油页岩炼油、高炉炭砖、石墨电极、凝石水泥、免烧砖、水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引进了清真明胶生产线、乳品加工、饲料加工等产业,为加快全区转型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闻推荐
袁占亭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学习传达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分解落实“三个围绕打造”任务要求
【本报讯】1月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学习传达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兰州要求的任务进行了分解。 &n...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