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各中小学开学仅半个月,各类补习班就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始,补课已经由差生的“小灶”变成了“大锅饭”。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几乎是在全体进补。
但是,这样的“一锅补”真的有必要吗?记者调查时发现,开学即“有偿”补课的做法,让学生疲于奔命,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很多家长质疑补课是在谋取私利。投诉:开学才半月,老师发出“补课令”
“这开学才几天,学校就暗示要孩子参加补习班,要是孩子学的跟不上学习进度,补习当然无可厚非,可这还没学什么呢,补课补些什么啊。”市民王先生说,开学一个礼拜的时候,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回来告诉他,任课老师说学校开设了英语和数学补习班,收费300元,希望孩子们自愿参加,不强制。尽管王先生觉得以女儿的年纪和所学的课程,现阶段是不需要进行这些补习的,也对学校收费补课的做法很质疑。但他觉得如果其他的孩子都去补习,自己的女儿不参加,可能会被老师另眼对待。最后,尽管他一肚子的不愿意,却还是无奈地妥协了,乖乖地送女儿参加了学校的补习班。
今年初中一年级的霍衫是班上学习成绩排名前十的孩子,他的双休日从周六早上的补课开始,9点钟开始的语文课,上午11点结束,回家吃饭,午休。下午2点半开始补习数学直到下午5点,星期天早上接着补习数学,因为老师要讲解前一天补课时留的作业,中午11点半结束,下午2点到4点学英语。每节课按35元收费,一个周末收费140元。照这个算法,一学期按20周算是2800元,算上寒暑假,一年下来仅补课的花费就要五六千元,不是一笔小开支。
然而相较不菲的补课费,霍衫的妈妈还是心疼每天都只能睡6个小时左右的儿子,到了双休日也不能睡个懒觉。“没办法,人家优秀的孩子学的可能比他还用功。”霍衫妈妈觉得别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为了让霍衫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他们只能让霍衫和多数孩子一样辛苦地“加餐赶场”,虽然很纠结,但他们认为自己能做的就是尽量创造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给霍衫。
现象:“穿小鞋”“留一手”成了补课撒手锏
尽管各级教育部门的“禁补令”对学校和老师进行的有偿补课三令五申、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但讽刺的是大多数的孩子仍在上着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甚至有些学校和老师使出“穿小鞋”和“留一手”的撒手锏,让孩子和家长不得不“就范”。
“这个知识点大家都懂了吗?懂了就讲下一个。”因为这句话,家长沈文不得不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其任课老师办的课外补习班,“没办法,全班大多数孩子都上这位老师的补习班,孩子要是不上课,很多知识点就会被老师这样一问而过,长此以往孩子肯定要吃亏。”沈文因为害怕老师的杀手锏让孩子吃亏,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了补课班。
“现在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内容严重脱节,一般而言,考试的题难度要比课本上的例题难得多,我会在补课的时候多讲一些实用的解题技巧。”这位某民办中学老师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补课班可以让孩子提高在应对考试时的实战能力。除了高分,这种看得见的好处,这些解题技巧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名次,作为以后择校考试的一种资本,如果够优秀的话这些荣誉和名次甚至可以给高考成绩加分。
尽管老师振振有词地勾勒出各种通过补课能够达到的捷径,对于班主任说辞,学生王乐和他的家长显得嗤之以鼻。王乐的家长感到不解和愤怒,他想问究竟是谁规定,哪些知识是老师应该教的,那些不是。难道老师在给孩子讲授知识的时候,脑子里却在盘算着,哪些知识是教学大纲上要求教授给学生的,哪些知识是学生花钱才能听到的。知识尤其是老师口中所说的重点知识,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讲?上课不尽心,却净想着怎么让孩子到自己的补课班里学习,这样的赚钱行为实在让人气愤。
在王乐的一个本子里,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补课,我觉得我们和老师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花钱购买配套服务的商业关系,我们付钱,他提供给我们同等价值的服务。不少人说我们现在的学生不尊敬老师,除了我们自身的原因,老师,面对您这样的行为要我怎么尊敬你啊。”
调查:中小学生几乎是在全体进补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记者,30年前他的补课是针对班上的后进生进行的。针对的是那些知识点讲了很多遍,理解上仍然有困难的孩子。后来,少数一部分的孩子因为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进行补习。到自己退休前,补课已经“流行”起来。
不仅是后进生补课,中等生也在补课,好学生似乎补得更凶。从毕业班学生的加强学习,到中学生的超前学习,再到小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们不分年级,毫无层次地加入补课大军。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很多班级的补课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似乎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补课。究竟什么叫补课?孩子们真的需要“全体进补”吗?这样“一锅补”的怪相和趋势是在谁的“需要”中形成的?但这些质疑的声音在各种各样的顾虑和诉求中显得很微小。
家长吕辉女儿今年上高二,马上就面临高考,因为要赶数学进度,老师提出要补课,以便提前将课程讲完后,为高考留出系统复习的时间。“老师要提前补课以便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我们家长当然没话说,可为什么我们教材的完成时间和高考生的实际情况存在这么大的出入,这样不对接的情况让我们不得不选择补课。”吕辉说,以前老师在学校给孩子开补课班,但是没多久教育局就叫停了这种行为,自己孩子参加的是本班老师所在的一个培训机构的补习班。和他一样的很多家长也都在培训班里发现自己的任课老师,几乎和学校没什么区别,老师一个学校内一个学校外教着一堂课,我们家长却要交两份的钱。因为“禁补令”部分老师进入了培训班,兼职为他们规避了风险,在校老师和校外教育机构形成新的商业链条。
声音:家长质疑补课是为谋取私利
“很多老师一天的收入令人咋舌。”一位高考生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在一位老师的家中补习英语,一节课3个小时,收费100元,一共36个孩子,一晚上净收入3600元,“这老师一天挣得比我的工资还高,估计他这一天的收入比他一个月的还多。”这位家长告诉记者,这并不是他所知道的最贵的收费。很多人都认为,补课难以禁止的原因之一,是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这块巨大的蛋糕面前,一些拿着刀叉的人完全无法抑制瓜分的欲望,他们只想要这块蛋糕越来越大。“禁补令”就好像深秋田野里的稻草人,面对要储备过冬粮食的鸟儿,显得可有可无,甚至是毫无威慑力。
“我是不建议孩子们全体补课的,没必要。”有13年班主任教学经验的刘老师说,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补课,这个阶段的孩子课本难度并不大,只要基础打牢靠,孩子学习跟得上就行了。
在一个抨击教师补课行为的帖子里,记者看到一位网名叫“穿鞋子的猫”网友的留言,“我也是当老师的,现在物价这么高,教师的工资实在只能维持清贫的生活,刚毕业的我要怎么买房,怎么买车呢?”帖子里一位自称“闲散人”网友给出了一段回复,“可能你选择入教师这行只是为了有一个可以谋生的职业,而并不是什么教书育人的理想。即使这样,我还是以一个比你入教师职业早十年的人告诉你,你选择的这个职业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能够‘发家致富\’的行业。我无意说教,你可以用自己的学识获得应有的财富,但不要用你本应教授的知识从你的学生身上划拉你买房买车的钱。”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在“3·15晚报在行动”系列报道中,本报特组织了参观餐厨垃圾处理厂的活动,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3月15日,此次参观活动将正式开始,请报名的代表们准时参加...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