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上海回来,闲聊的时候跟我絮叨,说在他小住的旅社里,常能听闻老板娘和朋友聊着新近读的英文原著小说,并且看得出旅店老板娘对于讨教读书心得很是感兴趣的样子。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趣闻,常在外文的小说里才能够一睹如此的场景,诸如英国乡间的一条小巷里,亦可能也是一个不乏有些落寞的小镇上,在零星还经营着的小店门口,常有中年女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读着可能是莎翁的文字!
唏嘘之余,想起了林少华先生的一篇文章,《读书决定一座城的品格》,文中说,“我认为一座城市的品格,取决于它拥有多少图书馆和书城、书店。也就是取决于那里有多少人读书,拥有多少读书人、尤其拥有多少纯粹的读书人。”很佩服林先生的见地,也很觉得城市的品格,当应由文化性质的地标来映衬。常听闻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那些古老的小书店,不起眼的小咖啡馆,以一种永不打烊的文化卖场,形成了一道绵长的风景线,以时空的亘久提醒着过往的客人,在这里,应该慢慢走,索性驻足欣赏!
既已说到一座城的品格,便绕不开要写一点我自己呆了好几年的金城兰州!该怎么形容兰州,才不会妄加对它的好感,亦不会徒然给它些许非议,就像一张干净的宣纸上,讲究笔墨浓淡相宜,才有期待写就出来一副意境深远的山水世界。写一座城亦然,如若中肯见,我喜欢称兰州为“西北小城”,兰州深居西北内陆,再兼之黄河大刀阔斧的临幸,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兰州有些闭塞的同时也有了些许诗意,河岸的凉风夹杂着泥土气息,在苇草间悠游自在,却也是别有一番趣味,说的远了。记得有一位女教师曾不无感慨地说,单就做学问,读点书,写写文章起见,兰州是最合适不过的去处,这里商业的气息较之于东部沿海要淡些,浮躁的心容易静下来,所谓“谋生无奈日奔驰”的忙碌营生,在这里或可以消解些!
余生也晚,读的书不多,但闻写文化上海的集子,多了去了,却很少见到关于抒写兰州这座西北小城文化品格的书籍,只记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及过兰州的牛肉面和白兰瓜,“常听人说,到西北最难适应的是食物。但我对兰州印象最深的却是两宗美食:牛肉面与白兰瓜。因此,这座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留给我两种风韵:浓厚与清甜。”余秋雨先生果然是文化散文大手笔,寥寥数笔就能从牛肉面里写出来文化的味道,兰州小城之美的浓厚与清甜,尽在不言中。我常想兰州的城市文化是一种大众之美,就好比满大街的牛肉面,不管是街头混混,还是大学教授,都乐得一尝,也都不嫌在拥塞的牛肉面馆里挤上一挤,吃着牛肉面,然后缱绻于黄河之畔的氤氲里,这或可就是文化的标签,只属于兰州人自己的一方市民文化!
巴黎的街头,百年老字号的书店、出版社太多了,像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等等文化地标,这个国内其他城市也恐是望其项背罢了,但兰州也有其享誉国内外的《读者》杂志社,去年于其间实习,见常有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也许人们会好奇一本小小的文摘期刊,何以能畅销世界,所以慕名而来,想浸淫一番用文字与文化建构的纸上世界。读者大厦其实不是人们想象之中的那么高大,只四五层高设计还算独特艺术的小楼而已,但这正乃就是文化地标的特征美。不久前读者大道成了兰州的旅游观光点,我想道旁的一树树银杏,在深秋之际,像扇形的叶子早已是泛黄,要是有一阵黄河之畔的劲风行过,必是满地落香尘!
至于兰州的书店,去过几家,感觉也很不错,常是乘兴而往,兴尽才返,美中不足的是总觉得成气候的书店还是太少,所以即使饶有兴味地去逛书店,也常常要坐好几站车,难掩匆匆心境。这与原先期望的小城故事,多少有些不相宜。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20日,七里河区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报告会,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此报告会在传达学习省委、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有关精神外,还特别安排建国以来该区的第一位全国党代表——...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