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路透社、朝日新闻等40多家中外媒体的记者,一个小时的超长提问时间,甘肃热点话题……11月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的甘肃代表团,成为中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外媒体记者争相提问,十八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十八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十八大代表、省政协主席冯健身,十八大代表、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从容应答,积极回应媒体关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坦诚和开放,让媒体开放日刮起了一场“甘肃旋风”。
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绝不拖全国后腿
人民日报记者:“甘肃提出到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请问省委、省政府采取哪些重大举措来实现这一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我们党向全世界作出的政治宣言,也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王三运说,对于甘肃来讲,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明确甘肃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处的位置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王三运说,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努力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虽然甘肃制约因素多,发展条件差,但我们都在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认为改变甘肃现状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要争取国家进一步的关怀和支持;二是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发展,通过丰富的资源优势、巨大的市场空间、叠加的政策组合聚集要素,积极走出去、主动请进来,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三是要充分发挥甘肃广大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把全省上下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将按照十八大的精神,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地细化完善我们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举措,努力推动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绝不拖全国的后腿。
介绍“双联”行动进展:连了民心、转了作风、推动了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新华社记者:“甘肃从今年2月开始,在全省开展了由40多万干部联系40多万特困户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社会反响强烈。请问开展这一活动的初衷是什么?成效如何?”
王三运说,甘肃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至为关键,我们在设计这个行动的时候,就考虑把为民富民、开展群众工作、转变机关作风以及培养锻炼干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项行动中我们确定了六项任务: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我们一开始就考虑要使每个干部下去都能找到兴奋点和着力点,撬动社会的方方面面积极参与。
王三运说,这项行动的开展连了民心、转了作风、锻炼了干部、推动了发展,可谓一举多得。通过这段时间,我感到老百姓思富求变的愿望非常强烈。我们将通过行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研究相关对策,帮助解决问题,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推动这项工作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努力使广大老百姓早日走上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话兰州新区建设:有信心建成国内一流产业园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问:“甘肃省下一步如何结合国家对兰州新区的定位,推动兰州新区的科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呢?”
刘伟平在回答时说,国家对兰州新区建设有四大战略定位: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结合学习十八大报告,我们对兰州新区建设也有了更新的思考,就是要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首先把兰州建成一个产业的富集区,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的产业园区。
刘伟平说,国家批准兰州新区建设后,我们首先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战略定位,重新审视、完善、优化了新区发展规划,使规划充分体现国家政策导向和甘肃省自身优势。其次是狠抓以道路、水、电、气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在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经为企业落地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第三是加大招商引资,瞄准引进世界、国内、民营500强,取得了显著进展。第四是加强生态建设,正在朝着绿化面积达到40%的目标努力。
“政策已经制定,措施已经明确,我们有信心把兰州新区建成国内一流的产业园区。”刘伟平说。
谈投资拉动:实施“3341”工程促投资强劲攀升
中国日报社、中国日报网记者:“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甘肃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持投资拉动的强劲势头?”
刘伟平说,甘肃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这一点,我们有充分的认识。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保持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项目带动行动,以项目引投资、促发展。
刘伟平说,甘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风、光等新能源,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有“坐中连六”的通道、区位优势,有政策叠加的政策机遇,这些都为吸引投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做的就是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让更多的企业来到甘肃投资,让更多更好的项目落户甘肃。为此,省委决定实施“3341”工程,全力打造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实验区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三大基础建设,瞄准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四大产业方向,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谈非公经济:以超常思维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甘肃是如何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
冯健身在回答时说,甘肃非公经济的总量已经占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38.5%,全省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经济吸纳和消化。应该说,甘肃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和全国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冯健身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按照这一要求,下一步甘肃还要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进一步采取更加超常的思路、更加超常的政策和更加超常的措施来大力推动非公经济的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甘肃的非公经济要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50%以上,届时甘肃的经济结构将更加合理、经济活力会更加充沛,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报北京11月8日电
甘肃日报记者 徐爱龙 白德斌
新闻推荐
下周起,河北交警大队试点交通违法新罚缴分离系统 车辆违章,180个银行网点均可缴罚款
本报讯(通讯员吴昊 记者李丹)11月9日,兰州市新交通违法罚缴分离系统启用仪式在兰州市河北交警大队举行,兰州市新罚缴分离系统以河北交警大队为试点,于下周一试运行。 在新罚缴...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