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转眼间又到年末。校园里的学生们也将结束一个学期的课程,迎来期末考试。每到这个时候,“我拿到什么成绩,你奖励给我什么?”也将正式提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议事日程。加之元旦和春节即将来临,又到了大人们给小孩“压岁钱”的时候。至此,鑫报围绕“该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推出一组报道,意在让家长们从多个事例、层次和角度,重新认识对孩子“奖与罚”的问题。
1
“孩子,尤其是女儿,一定要富养,全部给她最好的!”“当下的孩子得要富养,把她宠得和小公主一样,要让她有优越感,这样将来她长大了才不会吃亏……” “让着孩子呀,他还小。”……
时下,“富二代”都各自有了子女,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都很高,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成为佼佼者。许多““富二代”父母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大价钱投资。其实,对孩子的培养,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还要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富裕生活中的孩子们,教育问题是一大关键所在。
现象:
富养子女,什么都给最好的
家住静宁路的曹先生是一位“80后”父亲。去年春节长假期间,曹先生和妻子、女儿去海南旅游。在海南旅游期间,曹先生给女儿买了名牌服装、手表、玩具等。几天下来,花掉了3000多块。曹先生认为,这钱花得很值,用他的话说:“孩子,尤其是女儿,一定要富养,全部给她最好的。”
只是,31岁的曹先生并非大款,他只是月薪3000元左右,在兰州就职于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而4岁的女儿目前还在上幼儿园。曹先生的妻子介绍说,曹先生平日里就非常宠爱女儿,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女儿要什么,曹先生就给买什么。有一次,女儿说想吃冰淇淋,曹先生把一家店里5种不同口味的冰淇淋都买了回来。女儿喜欢玩具,先前买了系列芭比娃娃还不够,最近又把一大堆布娃娃“领”回了家。曹先生是记者的朋友,一次聊天时,曹先生说,“当下的孩子得要富养,把她宠得和小公主一样,要让她有优越感,这样将来她长大了才不会吃亏……”
“富养子女”的教育理念,曹先生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时下,有这种观念的不止曹先生一个,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周末,孩子的琴棋书画一样都不能少。你家孩子学画画、我家就
要画画舞蹈都要学;说学围棋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那我家孩子也得报上这个班,不管喜欢不喜欢,先报了名再说吧。
家住付家巷的李先生是老年得子,所以他对3岁的儿子更是疼爱有加,但夫妇俩一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只有2000多元钱。无奈他们为了“富养”儿子,就只能借钱去满足小溪所有的心愿。时间久了,逐渐长大了的小溪,非但不能体谅爸妈的辛苦,反而习惯了这样养尊处优的生活。在上初中期间,小溪还盲目地追求名牌,经常缠着爸妈给他买一些,超出老两口经济能力的奢侈品,并拿来和家境好的同学进行攀比炫耀!在生活中,小溪从来都不会帮忙做家务,吃不得一点苦,甚至就连爸妈批评他两句,他都要用离家出走来反击。这样“富养”下来的小溪,让老两口伤心不已。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疑问:“最好”能否换来“更好”
“你像我的女儿,从小喝进口奶粉,到现在的早餐,都给女儿吃最好的。”今年39岁的于女士,是一家企业的普通工人。说起自己的女儿, 于女士的脸上洋溢着一脸的自豪,说起对孩子的疼爱,于女士告诉记者,不光是生活上疼爱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几乎是全家老少齐上阵,为了辅导孩子,原本英语水平较差的她也学起了英语。于女士说,自己大专毕业,算不上文化人,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她一直在用心对待孩子,自己也总结了一大套“用心呵护”的经验。
“我女儿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这次买文具,什么都要喜羊羊的。”在学生用品市场,活泼的卡通人物产品很受小学生青睐,不管是书包还是书套、笔盒等,都有喜羊羊、灰太狼的图像。另外,芭比、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等经典卡通人物,其销量非常火爆,但这些卡通人物类产品的价格却不菲。“我新买的铅笔盒,好看吧?”“在哪里买的?我也要我爸去给
我买个更好的。”这是前不久,记者在兰州一所小学里采访时,一年级的霏霏和同学的对话。这段对话看似简单平常的对话,却影射了孩子们小小年纪已有攀比的倾向。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有的家长抱着“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想法,有宁可情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家长为数不少。
由于80后是在物质逐渐丰富,家庭日渐富裕的大环境下生长的“富二代”。这些“富二代”的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要用最好的奶粉喂养、要穿就穿品牌衣服,要买就买最贵的玩具等等。其实,他们新的想法错了不止一点点。物质的极大丰富让很多东西失去了珍贵的感觉,而即便是最好的玩具、最贵的品牌衣服,也不如和父母相处,一起开心的大笑,一起玩耍的时光。
“富二代”进入社会。现在,他们都各自有了子女后,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成为佼佼者。许多““富二代”父母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大价钱投资。其实,追求高规格、高档次、高消费,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形成了盲目攀比的风气,忽略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另外, 现在的“富二代”正值人生事业的上升期,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使得年轻父母们根本挤不出更多时间来养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大多由公婆、爷爷奶奶带,但老一辈带孩子的方式常常激起很多家庭矛盾。
记者施梓庆
2
洗碗:5毛;拖地:1块;作业整洁:1块;成绩满分:5块……乐乐有个记账本,上面歪歪斜斜地记满了妈妈给她的奖励。由于乐乐的爸爸工作很忙,从孩子出生起,何舒便辞职在家当起了全职妈妈。
从乐乐5岁开始,妈妈就开始用“金钱奖励法”、“开工资”的方法来激励孩子。做家务干活干得好,会发“工资”;学习认真作业整洁会“发奖金”。在她看来,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并促使孩子树立了最初的理财观念。
现象:
现金奖励,事事都跟钱挂钩
“我听同事说,她儿子一年级了,看课外书写好一篇观后感可以得到5块钱,考试好也会得到相应奖励,家务活也列了一个奖励清单,只要平时做到了都会给奖励。小家伙攒了一些钱,平时比如玩具之类的可以从这些钱里开销,所以孩子也挺积极。 我没这么做是因为觉得孩子学习是天经地义的,做一些家务也是份内的事,不是为钱而学和做的。但听同事讲过后,觉得用钱偶尔奖励孩子学习的方法还不错。”家住文化宫的刘女士听到了同事用金钱奖励孩子的故事后,也想在自己孩子身上试试。
刘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五年级,很要强,成绩不错。刘女士借鉴同事的做法,为了使孩子的学习基础打得更牢更好,提出了一个奖励措施,每门课考试85分以上奖励10元,90分以上奖励20元,95分以上奖励30元。至于什么考试,他们没有规定。
过了几天,女儿拿着小测验的卷子找爸爸妈妈:你们看,90分以上,给钱!爸爸妈妈很高兴,如数兑现。十几天以后,其中考试,又是95分以上。女儿找爸爸妈妈要钱,爸爸妈妈犹豫了,这样下去,几百块钱就全装到孩
子兜里去了。
女儿看爸爸妈妈不想给的样子说:“爸爸妈妈,香港回归,政策50年不变,你们的奖励政策刚定了一个多月,就要变啦!”刘女士只好给了钱。
对于这样的情况,夫妻俩专门请教了家教专家,专家批评他们不该简单化地以钱进行奖惩,钱不应该成为孩子学习的唯一目的,应该向孩子做一次检讨,相信孩子有责任心,会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奖励的措施应该多些,记家庭奖励档案,外出旅游一次,赠送一个喜爱的小礼品,购买一本有意义的书等等。夫妻俩照着专家的意见做了,孩子很高兴,成绩也比原来更好了。
36岁的周女士对用金钱奖励孩子这一做法有着保守的态度,对于自己四年级的儿子,她采取的措施是礼物和现金穿插奖励,“比如说考试,他不是不会,就是太粗心,好多丢分都是因为粗心不仔细检查造成的,这种奖励的方式能让他细心检查已经完成的作业和试卷,效果还不错。”
周女士告诉记者,她通过奖励让孩子更加细心,用周女士的话来说,这是对孩子的“贿赂”,而这样的“贿赂”则让孩子更加有上进心了。“她不会将所有的事情与金钱挂钩,我也不鼓励家长将孩子的进步用金钱奖励的方式解决,奖励只是一种激励方式,更主要的是让他在奖励中学会进步。”周女士说,短期来看,‘贿赂\’能够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当一个小孩受到多次‘贿赂\’后,他们会变得依赖‘贿赂\’,甚至做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金钱奖励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并限制使用,关键还是要从激发孩子学习和做家务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内在的欲望,这样才能让孩子持久地爱上学习和做家务。”周女士说。
疑问:金钱能否买来进步
“孩子家务干得好,学习有成绩,奖励该不该?”不少家长有这样的疑惑。
“孩子家务干得好,学习成绩突出,当然要奖励。”市民曾女士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显得坚定而有信心,“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奖励,是以奖赏激励人,进一步调动被奖励者的内部动机,去争取更大的成绩。对孩子的奖励,一般以精神表扬为主,物质奖励只能给他喜欢的衣物、玩具、学习文具之类,不宜直接‘发奖金\’。行贿,是以钱物买通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某种愿望,充其量只能调动孩子暂时的外部动机。所以,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家长就是混淆了“行贿”与“奖励”这两个概念。”
曾女士认为,当孩子表现好时,用金钱给予奖励,是一种鼓励行为,能让孩子有上进心和积极性,能感觉到家长对自己进步的重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鼓励措施,还能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曾女士也经常因为孩子周末休息时干了家务就给予金钱奖励,她认为,金钱奖励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积极性,客观上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从小做家务挣钱,然后学会管理金钱,对未来发展很有帮助。“孩子都有惰性,做事怕苦怕累,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家长通过金钱奖励的方式,对孩子
做家务鼓励和奖励,时间长了,家长就达到了锻炼孩子的目的。怎样做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40岁的马女士却充满着疑惑,她认为父母在家庭中使用这种奖励手段,尽管有时可能起一些作用,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做法却是有害的。“像孩子考95分以上、打扫房子之类的良好行为应该是生活中正常的事,如果一味用金钱做钓饵,来收买孩子的话,孩子就会失去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会使孩子养成为了奖励才去努力学习和做家务的习惯。假如一旦没有得到金钱的奖励,那么,孩子的良好行为就会走样,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马女士说,她担心,用金钱来收买孩子的做法,是对孩子纯洁心灵中萌发出的好思想、好行为的一种腐蚀和损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她不敢用金钱来收买孩子,更不敢事先和孩子订立有关金钱奖励的“契约”,深怕孩子养成用金钱衡量进步的习惯。
“当然,当孩子做出额外的贡献或取得突出的成绩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奖励应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马女士说,当孩子做了好事或取得突出成绩后,她一般都是当众给予口头表扬,或者陪孩子去看一场电影,节假日去近郊旅游一次等。对于物质奖励,马女士则选择能启迪孩子智慧,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物品,如玩具、文具、书籍等。记者海小燕
新闻推荐
◇记者张萍鑫报讯12月15日-16日,兰州市环保局联合城关区政府就主城区煤炭市场、集贸市场、小火炉、小锅炉、各类扬尘及其他大气污染源进行了突击检查。检查中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主城...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