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商报讯 (本报两会报道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保障市民的餐桌安全,多位省政协委员向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一次会议建言,甘肃省应尽快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统一的食品检测检验中心,解决动物性食品存在的源头性安全问题,构建部门之间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平台,成立省市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建立食品药品“一专三员”长效监管机制,由一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程一站式监管。
甘肃省食品安全领域存在四大问题
近年来,“毒豆芽”“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警钟长鸣。农工党甘肃省委员会高度关注甘肃省食品安全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其一,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现有法律或法规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过低,多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无法高效地打击违法行为。其二,多部门的食品监管体系投入多、资源浪费严重、执法难度大。比如目前兰州市有两万多个馒头、大饼制作小作坊,兰州市政府虽经多次协调,但是部门管理的归属问题依然不能明确。其三,违禁成分检测技术和方法落后,检测技术、食品添加剂研发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其四,检测体系的资源没有共享,浪费严重,这样低水平广覆盖的重复建设,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和经费。
成立专门食品安全监督机构
“应从重处罚违法行为,提高惩罚标准严惩重处抑制不法行为。如发现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应提高罚没标准,对无证无照的“黑窝点”,要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建议,应通过清理和重新修订,建立包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等在内的综合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同时探索整合农牧、质检、工商、食药监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和人员,成立一个专门、高度权威的、负有完整行政管理职责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具体的做法是整合各部门监测机构的资源,在每个市州建立一所高水平上档次的食品检验中心,由检验中心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检验报告,各个执法部门依据检验报告进行执法。
不仅如此,甘肃省还应健全食品安全监控机制,食品安全检查部门每年应制定详细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重点评估,对问题企业停业整顿,待安全隐患消除后再恢复生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注册准入、认证许可等严格登记和审批。建立“黑名单”制度,采取一票否决的办法,只要发现企业有一次违法立即停止经营。此外,加强食品行业协会的建设,通过食品行业协会的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中介作用。
引入第三方代表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监督
省政协委员白玉建议,选配专业人员组建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执法检测机构,公布监督举报投诉电话;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和“一专三员”队伍建设,严防家庭或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省政协委员常青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优化整合甘肃省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建立独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整合现有检测资源,组建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同时以甘肃省较大规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为补充,进一步完善甘肃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以第三方检测的公正地位参与评判,也是代表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监督。翟丽霞委员则提出,应充分调动乡村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给予他们合理的岗位补助。
建立养殖基地 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药残、携带病原、监控信息失真等原因致使甘肃省动物性食材同样存在安全隐患,省政协委员曾巧英提出了解决甘肃省动物性食品存在的源头性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彻底放弃散养模式,建立多种不同安全级别的大型集约化养殖基地,培育品牌企业。结合某些山区退耕还林,建设规模化放养养鸡生态基地。“只有基地养殖模式才能真正做到疫病、兽药、疫苗的监控。”曾巧英提出,甘肃省应尽快建设网络服务信息平台,提供权威准确的兽药/疫苗质量信息,使养殖企业能选择优质兽药/疫苗;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人力和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在疫病防控和兽药/疫苗监控方面的培训,并制定短期、中长期和长期的疫病防控规划,控制流行严重的一、二类疫病,防范还未传入的外来病。并在省内相关科研院所选择科研团队建立起政府监控部门的技术和人力支撑平台,满足动物疫病控制规划和兽药监控需求。
新闻推荐
商报讯1月25日,福田戴姆勒汽车暨兰州天润公司举办的新春用户答谢会在兰州长信国际酒店隆重举行,来自福田戴姆勒汽车的厂商领导和兰州天润公司总经理袁海东在会议现场发表了讲话,甘肃各地县的经...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