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很难想象一张报纸会和一个普通人如此关联,会如此极大地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因为爱好的缘故,我经常写一些散文之类的文稿投寄给报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兰州日报》副刊发表过我的多篇习作。尽管十几年过去了,我至今都能记住这些作品的题目,也能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些编辑的名字:常剑虹、柴希忠……当时,我与《兰州日报》的关联还只是一个作者和一家报纸副刊的关系。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仅仅一年之后,我与《兰州日报》的关联度大大提高,这种关联不仅深深影响了我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兰州地区很多人的生活。
1997年,全国范围内的住房制度改革拉开了帷幕,住房商品化一下子迈开了步伐,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盘算着如何通过购买商品房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地处西北的兰州,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群众的住房条件相对较差,改善住房的呼声就更高,对房地产规划、建设及房地产金融的关注度也就更高。
就在这一年,我被任命为工行兰州市住房城建支行的副行长,站在了住房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线。
那时候,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咨询住房贷款的事,而我和同事们也是才开始涉足这个领域,我们还在查辞海了解什么是“按揭”。在住房金融业务刚刚起步的时候,宣传推介是第一要务,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在我们举步维艰的时候,《兰州日报》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了宣传、推广按揭贷款,我写了《按揭——个人住房贷款的好方式》一文,发表在1999年11月24日的《兰州日报》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经过我们的努力,按揭贷款发展很快,到了2000年5月,仅金港城一个小区就发放1.1亿元,帮助1850户居民购买了房子。要知道,在2000年,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受到了省上领导的表扬。我又写了《按揭贷款,圆了多少住房梦》一文,发表在2000年5月11日的《兰州日报》上,很多群众看后,增强了购房的信心。
按揭贷款基本步入了快车道,可老百姓单个购房贷款时担保的问题却解决不了。我想,要是有专门的担保公司就好了。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时《兰州日报》的副总编刘学清。他非常重视,说这件事对老百姓太重要了,让我就此写一篇文章。我连夜写了《消费信贷呼唤担保公司》一文,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兰州日报》,刘总安排第三天就见了报。不久,兰州有了第一家担保公司。不能说是因为《兰州日报》的呼吁就出现了担保公司,但其推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后来,我又写了不少关于住房贷款方面的文稿,《兰州日报》及时予以刊载。那几年,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兰州日报》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兰州日报》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和改善民生的关注。
我以为,近年来,在经济领域,再没有哪个产业能像房地产一样推动大众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能引导我们从住房的变化上把握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变迁了。房地产的大干快上,尽管出现了许多问题,但毕竟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兰州这座高原古城在十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花园小区座座相拥、片片相连。如今的兰州人,说起住房,已经不单是有房住或者面积大些就很满足了,还要求区位恰当、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这一切,无疑得益于媒体的引导、宣传,我庆幸自己在那个年代,在《兰州日报》等媒体的支持下做了些这方面的工作。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住房城建支行,但那些年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与《兰州日报》的点点滴滴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看见《兰州日报》,看见那几个鲜红的报头大字,一股暖流就会涌过我的心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8日,中电投兰州新区热电联产项目配套供热管网工程举行开工仪式,开工典礼后项目进入全面施工建设阶段。中电投兰州新区热电联产项目的正式启动,将为兰州新区城市功能的完善、兰州新区...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