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突出强调了文化强国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文化建设的表述也更系统、更全面、更有科学性。它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今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然而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传承,也在于创造。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有高度的自觉自信,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法制素质和审美素质,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些重大举措,只有扎扎实实地做,文化建设才能建成,文化强国战略才能落到实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才能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小康社会才有文化的根基和文化的保障。
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选择。我国有56个民族、13多亿人口,如何把众多人的思想、意志凝聚好,就必须构筑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十八大报告把这个问题放到整个文化建设第一重要的地位,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认知它、感知它、领悟它。
由此可见,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程中,关键是要解决认知、认同的问题,使它转化为全社会群体的共同意识。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谈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一是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从公民、社会的层面,倡导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三是从公民个人的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挥大众传媒的主流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同时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学艺术精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我们还必须立足于实践的养成,切实推动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激励约束作用;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4日,应兰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百花奖考察团圆满完成了对兰州市申办2014年第二十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软硬件为期3天的全面考察,并就下一步申办事宜进行了深入...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