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兰州新闻 > 正文

寻找街头即将失传的职业系列报道之三老裁缝陈翠兰的徒弟都改了行

来源:鑫报 2013-08-21 13:57   https://www.yybnet.net/

32年,陈翠兰从一个26岁的年轻女子变成了接近花甲的老人;32年,陈翠兰从服装厂学徒开始,依靠娴熟的手艺开起家庭式裁缝店,后来随着服装业的变迁,生意大不如以前的她成为一名街头缝补工……如今,32年过去了,陪伴陈翠兰的,依然是那台苏联进口蝴蝶牌缝纫机,她如宝贝一样稀罕着这部老物件,也热爱着她从事了大半辈子的裁缝职业。

量体裁衣时代已经远去

昨日中午,木塔巷里,58岁的陈翠兰撑开一把遮阳伞,熟练操作着一台老式缝纫机。

早在32年前,兰州人还延续着“量体裁衣”的传统,为了谋到职业,打小就喜欢缝缝补补的陈翠兰前往兰州大众市场的王荣康西服店学习手艺,在那个员工规模超过百人的大型服装店里,陈翠兰逐渐学会了当时最为流行的中山装、西装、军便服的制作工艺。

“我还参与过《丝路花雨》舞台服的制作呢。”说起此番经历,陈翠兰显得很是激动,当时在省舞台美术厂,虽然“是流水线作业,自己只负责做花边等 手工活”,陈翠兰不记得当时做了多少套衣服,但她“真正坐在台下,看着演员们穿着自己制作过的服装,”展现绚丽的舞台魅力时,陈翠兰的心里同样美滋滋的。

1985年,陈翠兰挪出自家一间房屋开起了裁缝店。“带了两个徒弟,一天从早忙到晚上一两点,一月收入超过800元。”回忆起当时“量体裁衣”时代的辉煌,陈翠兰一脸笑容。

但这样红火的生意,随着整个服装业的发展而彻底改变,大量成品服装面市,对于“量体裁衣”的裁缝店面形成了很大冲击,1993年,由于房屋拆迁,加之生意不景气,陈翠兰结束了开裁缝店生活。

两个徒弟都先后改了行

度过了在家零零碎碎接些小活的5年光景后,木塔巷社区为陈翠兰免费提供场地,她重操旧业,在街头摆起了临时缝补摊。

而多年时间过去了,陪伴陈翠兰的依然是那台老式缝纫机,这台公公在50年代花了100多元工业券购买的苏联进口蝴蝶牌缝纫机,如今机身完好,整个木制台面油漆已经脱落,用其60多年的时光,无声见证着陈翠兰的职业生涯,也见证着整个个人缝纫职业的兴衰。用手抚摸着缝纫机的各个部件,陈翠兰依然是那么爱不释手。“用的时间长了,也就有了感情。”

“干了一辈子,重复着同样的活儿,从来没有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陈翠兰很是庆幸自己眼睛还好,干活不用戴眼镜,“缝补工作给了我一份自力更生的职业,并且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方便,”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得以体现。

“现在的年轻人们,缝纽扣这些小活也不会干或懒得干……”陈翠兰说,她所从事的缝补职业是个服务行业,目前有市场,但很少有年轻人接替,她自己先前带出师的两个徒弟,也在现在改了行,一个开起了饭馆,一个在皋兰当地另谋职业,后来,因为职业的不起眼,她再没带过徒弟……(更多详情请点击大西北网河北频道http://www.dxbei.com/n/hebei/)

记者 吴永隆  实习生 陈东 文图

新闻推荐

“把开发建设兰州新区经验模式传播到世界”13家海外华文媒体聚焦新区

◇记者 吴少华 实习生 樊文婷 关键词:海外媒体 聚焦新区 鑫报讯8月20日,兰州新区再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海外华文传媒合...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寻找街头即将失传的职业系列报道之三老裁缝陈翠兰的徒弟都改了行)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