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由此可见,实现城镇化与农民的市民化的同步发展是今后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在这里笔者认为,农民市民化的重点与方向在于实现文化层面的市民化。
一、我国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民的市民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农民职业身份由农业向非农职业的转变,居住空间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二是指农民自身各种社会关系的重构、对城市社会生活再适应的过程以及社会文化属性与角色内涵的转型等多重内容,使农民从文化层面实现市民化。从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发展现状来看,比较注重经济层面的非农化、身份层面的非农化,而忽视权利待遇的国民化、心理文化层面的非农化。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忽略了农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
在我国城镇化中农民尽管在身份上已经转换为城市居民,但没有实现城市文化的认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农民依然对传统农村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二,尽管农民的个人社会位置和社会属性发生了变化,但制度安排的惯性使他们仍然被城市居民看作是农民,得不到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认可。
(二)忽视了农民对城市文化规范的内化
其一,从经济交往体系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经济交往体系的不同成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障碍性因素之一。其二,从日常生活交往来看,农民依旧保持一种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网络,这使得农民在身份,职业市民化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难以市民化。
(三)轻视农民的再社会化
农民在转化为市民的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己经积淀出一种特定的心理背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轻视新市民的再社会化,市民在面对新环境的冲击必然产生心理冲突。
二、以文化为重点实现农民市民化
(一)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文化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文化投入,扶持和培育一些健康、文明的乡村公共文化的发展,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二)促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平衡,发挥文化的整合作用
一是重新定位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将传统的乡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所追求的田园生活方式的文化认同有机融合。二是重建以乡村社会内在需要和社会文化观念为特征的农村社区,使之成为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互动的载体。
(三)重视农民身份转变中的再社会化,促进农民城市文化规范化
一是重视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居民社区参与是培养现代市民,建设市民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是重视大众传播媒介对农民再社会化的作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获得时效的信息、拓展视野和思维方式、获得再学习的机会。(作者系兰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新闻推荐
作为生长于斯的兰州人,对于兰州瓜果城的美誉是有着深刻回忆的。三四十年前,兰州的瓜果是什么味道?白凤桃吹弹可破,甜香诱人;白兰瓜皮薄肉厚,果汁粘手;西瓜个大瓤沙,触手将裂;更别提寒冬拔冰的软儿梨,那真是...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