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区服务新模式
足不出户尽知各类便民服务
“呵呵,如今办事方便了许多,只要拿出手机打开美丽西街微信平台,办事所需要的一切手续一目了然,包括各项政策,真是方便极了……”“孩子已经半岁了,前一段时间办理了独生子女证,因为提前将所需材料都从微信上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很快便办妥了。避免了来回跑路。”“家里生活困难,想申请低保,但不知是否符合条件,在姑娘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从平台上了解了相关政策。如今,辖区的居民们,都在说美丽西街平台,说实话,真的很方便,尤其对我们腿脚不灵便的人来说,解决了大问题……”
走进西路街道,辖区居民说的最多的是美丽西街的微信平台。民政、社保、计生、就业等“微服务”,让居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围绕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诸多线上线下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效能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015年,中国最热词之一无疑为“互联网+”,促进众多行业转型升级的互联网,如今也开始用于街道社区的服务管理工作。
安宁区西路街道主任马伊清介绍,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服务居民,街道从创新服务模式,构建了便民微信服务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搜索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添加“美丽西街”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居民就可实现足不出户,及时掌握社区提供的各类便民服务咨询,并能及时了解社区的服务与活动信息。例如居民可直接在手机上获取办证流程和所需资料,社区也可以随时将新政策、工作通知、社区活动等及时公布,避免了社区居民办事在街道或者社区往返跑路。
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通过微信平台发布相关政策,减少居民办事跑趟趟,是西路街道在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方面的一项重大举措。”兰州数字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表示,兰州市目前正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建立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相比其他手机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真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只需动动手指,社区居民就能对自己关心的信息了解得清清楚楚。其在为广大社区居民带来现代化信息、生活等方面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协助政府进行高效管理,提升社会运行效率。非常值得推广。
“有了微信后,首先对街道来说,减少了工作量,对老百姓来说,可以及时掌握政策,以办社保为例,以前社区居民都要到街道社区询问该如何办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等,有的居民怕忘记,还得拿笔和纸记录,但现在从微信上一看便知。这样居民就可以提前将相关材料准备好。可以说,以前居民仅咨询一项内容,需要的时间大概在5分钟,现在网上浏览仅需一分钟。”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锴戈表示,目前网上只是实现了政策的普及和了解,下一步,将通过诸多方式,努力实现网上办公。把宣传各类政策融入到联扶工作中,让群众真正做到“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是西路街道扎实深入推进双联行动的一项长期工作,今后工作中,街道将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实现逐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双联”行动带来的新成效新气象。
用微信添加“美丽西街”公众号,微资讯、微互动、微服务三大板块一目了然,在微服务项目中,计生、民政、劳保、综合服务项目应有尽有。申请低保,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小额担保贷款等均可以在平台上申请条件及程序。据悉,用微信发布相关信息,安宁区西路街道还属首创。目前该街道辖区内60%的居民手机中都安装了“美丽西街”微信平台。
123工作法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基层党组织作为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民生最直接的窗口,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安宁西路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着力构建了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王锴戈表示,针对群众反映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办事效率不高、让群众多跑路等问题,街道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示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采取了联系服务群众“123”工作法,即一次答复清楚,二次办结完毕,三次上门办理,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王锴戈介绍,为切实将123工作法落实到位,街道细化工作流程,在办事过程中,工作人员坚持换位思考,对居民办理事项“一口清”,能够办理的立即办理,做到不让群众多跑路。为切实加强一次答复清楚的人员能力、环境设施、服务行为、服务质量、运行管理建设,设立多个建设任务。例如规范和优化服务环境建设,对机关办公室,实施“四个有序”,办公桌椅摆放有序,办公用品、文件资料摆放有序,室内设施有序,车辆停放有序;对服务大厅(服务窗口),规范设置公告栏。宣传资料取阅架并提供填写范本、笔墨纸张及相关用品。公开投诉电话,设立意见箱、举报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政务栏上公布了工作人员的照片、姓名、岗位职责,让群众对街道干部分工一目了然,找人办事也更加快捷。着力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让前来办事的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传统汇编居民办事指南的基础上,推出“微信十政务”新型窗口服务模式,拉近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距离,以“微服务”擦亮大窗口,创建大品牌。
“在接待服务群众过程中,我们实行了‘五步工作法\’,即‘一起立、二请坐、三倒水、四办事、五送别\’;让办事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王锴戈表示,在一次答复清楚的基础上,如果由于特殊原因,第二次还未办结,街道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上门为居民群众办理相应服务事项。围绕“123”工作法三次上门办理,秉着“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的工作理念,街道针对孤寡老人、体弱多病等特殊群体上门办理各项业务及进行政策宣传。同时关注“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率先开启“服务民生上门办”工程,上门听意见,上门送服务,上门解难题,以实际行动服务基层群众立足民生办实事,上门服务解民忧。积极将“被动服务”变为上门“主动服务”。
“123”工作法的推出,让西路街道辖区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地服务。不仅拉近了居民和社区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居民对社区服务性工作的认同感。“呵呵,现在感觉街道就是自己的家。凡来社区反映问题和办事的居民,都会受到热情接待,心里倍感温暖。”
搭建新媒体新平台
“码上就业网”助数百人就业
城市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业。作为城市细胞,社区已成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和依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安宁西路街道针对群众反映的就业困难,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封闭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对现代人生活、工作产生的影响,探索搭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开通“码上就业网”,以“创业与就业并举,创业带动就业,网上与网下结合,致力于创业与就业服务”为宗旨,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
“以微信、二维码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使街道创业就业工作进入新媒体微时代。”马伊清介绍,依据辖区内企业、高校集中,多数居民和高校师生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容易接受并应用网络平台的特点,西路街道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了“码上就业网”。该项目依托众多感应终端,联合各大行业部门、主要用人单位和高校,以微信、二维码为纽带,它将特定的招聘信息集合、将各类最新的就业政策与信息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分享阅读及信息储存,建立起便捷的就业创业资讯电子信息互动平台。
浏览“码上就业网”,求职招聘、就业介绍、就业援助、创业服务、政策法规、技能培训、组织机构、公众留言等板块一览无余,网上求职、网上招聘、网上信息发布等功能均可在这里轻松实现。通过该网站,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可以全面地阅读浏览到创业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就业失业登记证》申办、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等办事程序,并且可以查询到最新的招聘、求职和就业、创业培训等相关信息。丰富的载体,拓宽了就业创业新模式。
“自借助新媒体手段开启‘码上就业\’平台以后,实现了全方位、全覆盖就业服务信息的联络沟通,全力开拓了青年就业创业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新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以创新互动的招聘形式,为辖区居民、辖区高校群体、社区闲散青少年和孤残群体等求职提供了新的机会。目前已有499家企业在网站发布2036条招聘信息,通过订单式培训已经实现387人就业。 ”
从“123”工作法的实施,到“码上就业网”的开通,再到“互联网+”社区服务模式的推出,以及人大网的启动,西路街道以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契机,将自媒体平台向社区延伸和扩展,全力推进信息权威发布和解读、网络问政服务和监督、民生热点互动和引导等工作。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开通,不仅增强了居民与社区互动的积极性,搭起了社区与居民间的连心桥,而且拉近了邻里之间距离,营造了辖区内更加和谐美好的氛围。
兰州数字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表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不断发展,智慧化应用已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智慧社区的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西路街道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开拓智慧社区建设,从而为居民提供先进、便利的服务,非常值得推广。
从上门了解相关政策拿笔记录,到如今足不出户轻触显示屏一切尽知,从5分钟到1分钟,从美丽西街微信平台的推出到“码上就业”平台的设置,从123工作法的实施到互联网+社区服务新模式的出现,一次次创新,一个个新突破,不仅让西路街道辖区居民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快捷,更体现出了西路街道创新社会管理,增强以人为本的为民服务意识。
记者 张小燕
新闻推荐
近日,上海大众兰州合众4S店在兰州万达广场开展凌渡魅力周活动。活动现场,动感非凡,惊爆促销价让“凌粉们”惶惶不可终日!!会展上,凌渡集魅力所在显“价”人一等之快感!试问还...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