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兰州市科技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体制改革,营造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潜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努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创新型兰州建设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1%,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2.85%;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40.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1.3%;专利申请量达到5703件,占全省总量的39.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9件,比全省高出6.31件。
一、把握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出台实施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兰州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颁布了《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了《兰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根据省上统一部署,从体制机制、政策支持、项目组织、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建立了厅市会商机制,共建了兰州科技大市场。兰州市先后获批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二、强化激励,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先后组建了“兰州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兰州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兰州专利网上信息交易平台”、“兰州工业设计创新服务联盟”、“兰州水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兰州新型建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兰州技术市场创新服务联盟”等特色科技平台,开展项目包装、信息服务、快速成型设计等服务,累计服务企业2600余家(次),转化科技成果280余项。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9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累计达到27家,建成面积107.62万平米,全市孵化器在孵企业带动就业5万人。
三、加大投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集中经费支持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有效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共争取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180项,获得资金支持10.87亿元。市级财政科技累计投入15亿元,扶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00余项。积极扶持了科天化工、紫光智能、万维信息、北科维拓、奇正藏药、陇神戎发、佛慈制药、民海生物、兰石重装、科近泰基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57家。蓝科石化、兰州生物所和天华化工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四、强化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
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强化了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等单位科技合作,组织对重大项目联合开展产学研技术攻关,形成了“重离子治疗”、“大型板壳式蒸发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成果。连续两年组织召开“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共征集科技成果、专利项目4790项,组织交易项目361项,合同金额8.54亿元。组织69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批复了2家校企共建实验室。
五、加强保护,提高专利管理服务水平
持续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五进”活动,举办培训110场次,培训人员1.6万人次。开展了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工作,向全市1000余家企业派驻了100名专利服务专员。全市累计申请专利19514项,支持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47项,支持资金910万元。开展专利行政执法监督专项检查和“护航”专项行动,共出动1214人次,检查单位699家,检查商品14749件。查处案件47件,其中假冒案件40件,侵权案件7件。答复侵权咨询192起,登记《甘肃省商品流通领域标注专利标识商品登记表》366份。
六、突出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切实加强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重点支持了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发展了诊断试剂、人(兽)用疫苗、抑肽酶、胸腺肽、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一批生化药品;扶持了水性聚氨酯木器涂料、无氟聚氨脂发泡材料、高纯度对甲酚、乙烯用高效组聚剂等新材料项目的产业化;研制了多相流自动分析仪等一批自动化仪表与计变配送装置。“重离子治疗”、“大型板壳式蒸发器”、“真空绿色镀膜装备”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35%。
七、创新模式,组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科技专题培训、科技项目支撑全市联扶的四大科技行动,对全市300个贫困村实现了科技服务全覆盖。创新科技特派员包村服务模式,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帮助“双联”帮扶村和贫困地区制定发展规划和种植结构调整计划,开展科技培训和服务。先后引进国内外各类新技术350多项,引进、选育优良品种600多个,全市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八、聚焦民生,实施民生科技三大工程
深入实施民生科技领域支撑公众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三大工程,积极引导先进适用技术向民生领域应用推广。重点推进了面向民生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应用示范、兰州市市民卡工程系统平台应用与推广、高原夏菜尾菜肥料化处理、新型无人机在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中的运用及推广等项目建设。“城关区数字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示范”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支持并通过验收,在推进了兰州新型城市管理、智慧城市创建中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
“十三五”发展主要任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为科技工作提出了基本遵循和更高要求。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将准确把握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未来五年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部署及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切实提高全面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开放创新能力和精准创新能力,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产业和社会发展迈向中高端。到“十三五”末,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年均增长5%,达到2.6%;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均增长7%,达到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9%,达到12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年均增长10%,达到180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0%,达到70亿元;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年均增长20%,达到1.3%;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12.8%,达到3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增长1.7%,达到58%。
围绕以上目标,重点抓好“八个着力”:
一、着力支撑产业升级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和产业调整方向,制定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技术预测指南,明确产品与市场的突破点,明确科技需求的供给点,明确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切入点,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效益和规模,提高持续创新发展能力。
二、着力突出科技惠民
以智慧城市、生态环境、污染防治、食药品安全、人口健康为重点,开展信息化综合服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污水和废水综合治理、城乡各类废弃物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科技攻关与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不断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三、着力提升创新能力
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在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建设核心创新区,建立一批新型产业创新集群,打造若干较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链。依托企业建立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创新)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新型运行机制下的工业、生态和能源技术研究院。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网络,实施“互联网+特色优势产业”创新行动,筹建兰州创客学院。
四、着力推进创新创业
把创新创业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打造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动力的“策源地”,探索“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新模式。设立5-10个商业银行科技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支)行,试点建立5家左右民营科技融资专业机构或众筹平台;建设50家众创空间、5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发展壮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业机构。
五、着力加快科技服务
建设以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和兰州经济区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推进兰州高新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建设。建设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创新能力。加快培育100家科技服务业上规入库企业,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以上。
六、着力集聚创新人才
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培育本土化创新创业人才梯队,建立“人才池”。引进和培养12个创新团队,选拔和培养50名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建立2个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
七、着力培育创新企业
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200家创新型企业,发展250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500个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联盟和创新团队。创制国家技术标准50件,参与国际技术标准修订10件。增加100个国家级新产品。
八、着力推进试验示范
充分发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试验示范功能,不断推进人才激励机制、企业发展机制、开放合作模式、评估评价制度、财税制度等创新改革,健全市场导向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积极利用国际合作、省市际对接合作、院校院企合作、厅市会商等途径,广泛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科技合作。
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方兴未艾
兰白试验区是四川省和兰州市“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2014年11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获批建设以来,兰州市在省委、省政府和兰白试验区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全面落实省委“十个一”总体要求。
一是围绕“树立一个理念”,营造“大兰州、新兰州”的创新创业环境。开展创新创业政策进高校院所、进企业、进园区的“三进”活动,组成8个工作组,先后深入30家高等院校、45家科研院所和重点科技企业开展工作对接,宣传解读创新创业政策,了解产学研合作需求。举办了兰白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论坛、科技金融与创业孵化对接合作交流会,以及“寻找兰州百名创新创业典型”、“放飞梦想、成就未来”首届大学生创业论坛等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围绕“确立一个目标”,提出“2356”建设目标。即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三个提高,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科技成果转化数、科技型新产品数翻一番以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创新引领、创新要素集聚、投融资环境优化、“科技新丝路”平台建设六大任务。
三是围绕“明确一个思路”,分类细化各功能板块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总抓手,把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作为创新的主要载体,主攻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把城关区作为创业的试点示范,主攻新型创业带动就业;把其他县区作为自主发展的区域,主攻各自的特色发展项目。
四是围绕“组建一套人马”,抓工作的强力推进。调整充实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市创新办,先后召开9次领导小组会议,统筹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对王书记“三个统一”、“十个一”要求逐项分解任务,完成了专家顾问团的组建工作并有效运行。
五是围绕“制定一个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与省上试验区发展规划同步衔接,市上及“三区”根据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
六是围绕“健全一个机制”,提高工作运行效率。实行“领导小组+市创新办+工作小组”的工作模式,形成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创新办综合协调,“三区”和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制定了领导小组会议议事规则和市创新办工作职责,建立了每7至10天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一个月一督查等工作制度。
七是围绕“出台一套政策”,制定实施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了以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园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核心的“1+8”科技创新改革政策,引导相关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申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单位62家;制定了“1+10”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案和配套措施;制定了“1+3+8”财政土地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调整实施了以贷款贴息为主要内容的“万企计划”扶持优惠政策。强化了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去年市级财政整合投入创新创业资金7.6亿元,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49.9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出资7亿元参与组建了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筛选上报企业688家;设立了7个产业基金;启动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行动计划,实现挂牌上市11户;设立1亿元的扶持“双创”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建立“政银保”融资担保机制。
八是围绕“打造一个平台”,搭建创新服务特色载体。省市联合建成运营兰州科技大市场,举办了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兰州科技大市场已汇集科技成果近10万项,入驻各类单位148家,为36家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80余项(次)。两届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共征集科技成果项目4790项,签约项目361项,签约金额8.54亿元。按照2月18日王书记调研科技大市场时提出的要求,我们已在高新区和经济区分别进行了选址,正在做前期工作。
九是围绕“建设一个中心”,开始运营兰州新区产业孵化中心。已成立专门运营管理机构,注册资本5000万元,出台了管理办法和房租减免、住宿配套、资金支持等孵化优惠政策,引进科技服务机构和入孵企业115家,今年将入驻100家研发服务机构、100家在孵企业、10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从业人员达到4000多人。同时,加快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目前达到27家,兰州新区产业孵化中心、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城关区确定为试点,培育了船说创业咖啡、得力帮生物化工专业孵化器、“1898”众筹咖啡等一批新型众创空间,全市各类众创空间达到66家。
十是围绕“统一一个接口”,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在项目实施、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对外合作等方面,统一打试验区的牌子,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安微合芜蚌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与上海张江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下一步,兰州市将重点在政策精准扶持落地、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内容建设、争取用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和兰州市基金、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和兰州科技成果交易会平台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院地校地企地合作共建、强化以创新为导向的招商引资七个方面进行突破,力争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记者孙理文/图
新闻推荐
近年来,随着兰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兰州涌现出一大批“兰州好人”:见义勇为的魏玉川、助人为乐的田种山、闲不住的活雷锋王凤福、爱管“闲事”的张建民……他们以不同的生活阅历、不...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