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题为《在大学里和陌生人kiss,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体验》的微信被传得火热。作者柳可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本科生,他和一群学生创建了摄影团队。3月中旬,他们在南京高校发起“你好,陌生人”活动,活动要求参与者与陌生人亲吻,以表达彼此间的信任,有人甚至参加活动献出了初吻。
(详见今日《兰州晨报》AⅡ05版)
在通常的情况下,亲吻发生在恋人之间;即使作为一种社交礼仪,亲吻也难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这一次,“亲吻陌生人”以其角色反差,迅速地引发了看客的围观和讨论。将“亲吻陌生人”视为表达信任的载体,看似标新立异,实际上却是对信任建设的误读和走偏;尽管达到了通过炒作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却无助于社会信任的重建。
“亲吻陌生人”的初衷,不在于刺激肾上腺,而是在于通过符号互动的方式,来增进社会信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面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彼此之间的亲吻不仅意味着身体距离的接近,也意味着心理距离的缩减——如果没有信任作为联结纽带,两个陌生人怎么会进行身体的亲密接触?
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信任是说服力的核心。在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里,信任只限于血亲之中;在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里,信任会超越血缘关系。在社会信任整体不高的格局下,“亲吻陌生人”之所以能够上演,就是因为它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参与者又都是大学生,同质性较高,群体内信任和认同度都较高;倘若“亲吻陌生人”发生在街头巷尾,参与者自然会少许多。
“诚信超市”也好,“亲吻陌生人”也罢,大学校园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信任的“试验田”。可是,与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相比,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和宁静;在大学校园里试验成功的“亲吻陌生人”,在马路上或许就会失败。就此而言,“亲吻陌生人”只是看上去很美好,对社会信任的重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有限。
社会信任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需要征信系统、“失信黑名单”等制度设计,也离不开公众参与。只不过,“亲吻陌生人”初衷良善,方法错乱;这种偏离公序良俗的做法, 难以得到老百姓的文化认同,难以成为公众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避免会陷入“欲速则不达”的俗套。
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社会结构的转型,难免会带来社会中个体连接距离的拉大。重建社会信任,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亲密无间,甚至可以达到“陌生人亲吻”的地步,而是要求我们对他人保持基本的信任。(杨朝清)
新闻推荐
4月9日-10日,红星美凯龙“会员日”也将次第绽放,我们热切召集同样追求家居极致之美之人,相聚于此,探讨关于家居美学之精髓,独乐不如众乐,有朋慕美而来,自然以礼相待。 抢鲜一步 会员抢鲜券 扫码立送100...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