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环境的持续恶化已成了全国各大城市的通病,并渐渐向全国二、三线城市蔓延,有愈演愈烈之势。前几天看央视新闻调查,对元旦期间全国主要城市拥堵状况进行排名,排名最靠前的竟然不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是哈尔滨、济南、成都等地。这条报道其实有潜在的信息需要大家解读。其一,北上广等大型城市对节假日的交通拥堵有了充分的预案准备;其二,二、三线城市的交通状况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规模;其三,整治交通环境需要政府持续投入,提升硬件功能;其四,相应的交通政策法规要及时跟进、调整,使之更适应目前的交通环境。
交通拥堵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产物。快捷便利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速度优势,甚至全方位的颠覆了地理概念,距离与距离在无限缩短,从此点到彼点只是一条直线或曲线。人类的认知总是在经历了无数的碰壁之后才实现阶段性上升。交通环境的恶化,从表面上看是车与路的问题,所以,摇号、单双号限行、抬高车辆上路成本都成了遏制交通拥堵的手段,但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只有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和创新,并借鉴已有的成功先例,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之道。
兰州东西狭长,南北狭窄,在客观上给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带来了先天的困难。南环路和北环路虽然有效释放了兰州的部分交通压力,但市内交通状况依然严峻。在可预期的未来,即使地铁一二号线投入运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体量的进一步增大、私家车的存量也将呈井喷式增长,现有的城市主干道必将难以负担日益庞大的载荷。如何解决?这不但是城市管理者心头的秤砣,也是数百万城市市民的心病。没有人希望每天将有限的时间消耗在上班和回家的路上,对上班族而言,在令人绝望的拥堵车流中欣赏沿途街景完全是受罪。
在现阶段,试图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这一世界性难题显然并不现实。现实的做法应该是优化、升级现有的交通体系网络,让公共交通在治理拥堵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公共资源配置更合理、更均衡、更便利;交通主管部门要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主城区与郊区的分际线,并对车辆类型进入不同区域予以限制,用制度和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力缓解交通压力;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驾驶人员真正意识到良好的交通秩序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双赢。
从本质上而言,交通拥堵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经济成本的增加,政府和民众都在堵堵堵的死循环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政府批评民众,民众怨怼政府,但彼此的指责和对立却并不能从根本上给交通拥堵开辟出一条有用的通道。坦率地讲,城市交通的畅通本来就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味的加大车辆(私家车)的上路成本,限制车辆的运行效率,有悖于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期望。加大政府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打造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法律是所有管理手段中最实用的工具之一,其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强制性措施过多过滥也容易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情绪,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更多的隐忧和烦恼,无论如何在没有更好的技术管理突破之前,法律和制度安排仍然是维护交通管理的不二选择。
且让我们期待地铁一、二号线早点运营,这不仅是兰州公共交通的一次提升,更是未来打造高效城市立体交通的一次革命,我们坚信,时下的交通不畅所引燃的“路火”,在未来只是大家的谈资和回忆。
新闻推荐
新区召开基层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基层党建工作要靠牢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1月日,兰州新区召开基层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本次会议既是对新区基层党建成效亮点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也是对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和典型做法的学习和交流。会议强调,新区基层党建工...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