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兰州新闻 > 正文

雕刻葫芦要做到诗书画意的统一 ——访阮氏雕刻葫芦传承人阮琳

来源:兰州日报 2017-10-19 09:50   https://www.yybnet.net/

鸡蛋葫芦中英文雕刻异形葫芦《乐福图》

阮琳

1962年出生于兰州,自幼接受家教,八岁开始学画、古典文学,十二岁开始学刻葫芦,十五岁独立创作作品,至今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刻葫芦的学习研究、创作逾三十余年,被甘肃省工信委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0年她作为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会委员,参加了第七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并代表甘肃传统手工艺之兰州雕刻葫芦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甘肃活动周“炫目甘肃”展览,将兰州刻葫芦这一传统技艺展现在了世界舞台上。同年,兰州电视台为阮琳拍摄了专题片“福禄·葫芦”,向甘肃的父老乡亲详细介绍了她的艺术之路。

葫芦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代表着吉祥和“福禄”(与葫芦谐音),因为其形状圆润,也标志着圆满,它不但在古代民俗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且与文学艺术、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等关系也非常密切。葫芦藤蔓连绵,结子茂盛,它又被视为请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这样一个吉祥的宝物不时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对葫芦有特殊感情的金城兰州,它又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而闻名遐迩。这个艺术品就是著名的“兰州雕刻葫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雕刻葫芦一度成为甘肃省出口创汇的外销热品。新闻电影制片厂更是拍摄了专题片在国内外进行介绍。直到现在,刻葫芦也是代表兰州特色手工艺的典型代表。而在众多爱好和专业制作刻葫芦的艺人中,阮氏家族是最负盛名的,在兰州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次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兰州刻葫芦第四代传人阮琳。

记者在位于金城文化博览园的兰州葫芦传习所,也就是阮琳的工作室见到了她。一进门,满眼的葫芦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仿佛进入了艺术殿堂。正在忙于创作的阮琳放下了手中的葫芦,跟记者介绍起了她和葫芦之间的故事。

她说,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兰州刻葫芦的手艺。在古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的葫芦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了内陆。随着人们对葫芦审美情趣的变化,就开始在葫芦上进行绘画以及雕刻,到了清代才有了明确关于刻葫芦的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名叫李文斋的秀才,他首次接触了兰州的刻葫芦,然后慢慢将它延续下来的,后来由阮氏刻葫芦的创始人阮光宇(阮琳的祖父)先生继承了下来,他将刻葫芦技艺发扬光大,并让刻葫芦这个传统工艺登上了大雅之堂。

阮琳从小就生活在传统艺术家庭,用她的话说就是“从我会走路时就会画画了。”那时家里虽然很清贫,但是精神财富非常丰富,让阮琳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阮琳回忆说:“记得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写字画画、吟诗作对,让我深受感染。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我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始终热爱传统书法绘画、喜欢看经典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等等……”

1977年,阮琳高中毕业后恰逢兰州工艺美术厂招技术工人,凭借多年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刻葫芦技艺,她被破格为二级工直接进厂工作,那时由她手中制作的刻葫芦有很多都出口到海外。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工人俱乐部新成立时有很多机会,阮琳乘着这个机会与各个艺术团体交流。“那时正处于改革初期,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氛围,以前我只是跟父母学刻葫芦,文化的开放让我有了主动跟别人交流学习的机会,开拓了我的艺术视野。”后来,阮琳还去了师大美术系进修,让她在无论从理论和工艺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在阮琳的众多作品中,记者发现她对女性人物情有独钟。问及原因,她说是因为小时候很喜欢看《红楼梦》,那些美丽的女子形象就深深印在脑中,之后她就创作了很多跟《红楼梦》题材有关的作品。说着她给记者一一介绍了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游春图》,只见在方寸大的葫芦上袅袅娜娜站着金陵十二钗,每个人表情各异,体态婀娜,让人赏心悦目。接着她又给记者看了几个形状古怪的刻葫芦作品,她说:“做葫芦和做玉器有相同之处,首先要会选材,我个人比较喜欢样子比较奇特的葫芦,制作这些葫芦更能挑战自己的技术和想象力。我要根据它们的形状找出适合表现的特点,其实只要构思好了,一个作品很快就能刻出来……”说着她如数家珍般给记者看这些长相怪异的葫芦,有一个葫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为它的身上长满了疙瘩,阮琳介绍说:“这是兰州特有的疙瘩葫芦,根据这个葫芦的特点,我把它制作成了《百子图》。”果然,这些突出的疙瘩被她巧妙地做成了怪石或者孩童的头部,宛如浮雕一般惟妙惟肖。

谈起刻葫芦最难的是什么,她沉思片刻郑重地说:“做了三十多年的刻葫芦,到现在看来最难的不是做的过程,而是题材和构思,因为随着技艺的日益精进,再难的雕工都游刃有余,而有好的创意和想法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多多开拓自己的视野,打开自己的思维,有时为了让自己有新的灵感,我会一边放着轻音乐,一遍刻葫芦,这样整个人可以完全放松,感觉下笔如有神助。”

2009年,为了让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参观和了解兰州的雕刻葫芦,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金城关文化风情区成立了“阮氏葫芦艺术馆”,并命名为“兰州刻葫芦传习所”使得兰州刻葫芦更加深入人心,到现在阮琳还记得刚搬进来的喜悦之情,兰州刻葫芦在经过多年的浮浮沉沉之后被定位非物质遗产并在兰州地标性建筑群站下脚跟,这对阮琳以及一系列热爱刻葫芦的兰州人来说都是莫大的支持与鼓励,阮琳在这里继续如痴如醉地创作。阮琳给记者介绍的很多作品被收藏家收走,看不到实物,她说:“做艺术有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每个艺术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和爱意,但是往往不能留在身边,被好的收藏家赏识并收藏也是一种欣慰,那种感觉就像是心爱的女儿嫁给了好人家一样,有了好的归宿一样,又不舍又由衷地高兴。”

看到这么多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记者也忍不住想要试试,便问她制作的技艺,阮琳大方地与记者分享,她说,制作刻葫芦的工艺比较复杂,制作手法是很多的,阮氏家族传承的有彩绘葫芦、烙画葫芦、葫芦篆刻、刻皮浮雕、镂空刻、素描刻等数十种。葫芦选好后,先刻上下“口”的图案,或是“开光”留“堂子”的锦地部分。刻圆圈,要用特制的铁圆规刻时,在葫芦顶部用铁锥扎一下,以防铁规的一脚在画圆时滑脱铁规的“扎脚”是直的,“划脚”要磨出一个向内弯的弧,尖部要磨得极为锋利,然后一手持葫芦,一手持规,按画好的铅笔线,将各条圆线都画出来。这时双手要把稳,不可使铁规滑脱。铁规要紧,在划线过程中不能松动,松动了就会使所画的线接不上头。

除了扎实研习传统工艺,阮琳认识到传统工艺美术是民族特征的一个标志,所以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与时俱进。为了丰富刻葫芦的表现手法,使这项传统技艺成为更为丰富的文化载体,阮琳在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她主动学习民间木刻、传统国画和书法,如齐白石大写意花卉、民间门神的粗犷刻法、宋代木刻“斗茶图”手法等,她甚至主动学习外语,将多样的文化内涵融入刻葫芦中,使得这一工艺更加焕发出生机。阮琳说:“不断地学习和开拓精神,是新一代艺人必须具备的创造性。”在这期间,为了更加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阮琳跟随著名书画装裱大师陈一珀老师学习书画装裱技艺,并向西北师大美术系教授杨国光先生学习书画理论和绘画技法,使艺术理论和技艺更加完美地结合。

伴随了数十年,阮琳依旧对她的葫芦爱不释手。她说:“葫芦在别人眼中只是个普通的物件,但在我心中它是有生命的,在多年的磨合过程中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葫芦是空心的,里面可以承载很多东西,象征着虚怀若谷,有容乃大,我的祖父就是一辈子勤勤恳恳地做一个手艺人,不为名利。这些谦逊、知足常乐的道理,都是从刻葫芦中学到的。”在阮琳看来,祖父阮光宇及他成立的兰州特种工艺社是至今无法复制的辉煌,她带着与生俱来的使命要延续这个辉煌并使之发扬光大,兰州阮氏雕刻葫芦在传承中,继续思考寻找新的亮点和突破。她说:“在我看来,刻葫芦要‘诗书画意\’的配套,想要传承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艺术不能吃‘剩饭\’,一味临摹出不来大家,且没有生命力,虽然目前的传承状况不是很理想,但是这门传统艺术走向复兴是大势所趋,我对此保持非常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是父辈交给我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也是多年来刻葫芦的心得体会。”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新闻推荐

吉利新博瑞正式交付兰州首批车主

10月14日,“岂止所见——吉利新博瑞尊享品鉴会”兰州站活动在甘肃大剧院举行,活动现场还为兰州首批新博瑞车主举行了交车仪式。今年8月1日吉利新款博瑞正式上市,售价区间为11.98万元至17.98万元。这...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雕刻葫芦要做到诗书画意的统一 ——访阮氏雕刻葫芦传承人阮琳)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