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齿轮飞快转动,40年前,从兰州市中心向东或向西驱车行驶约40分钟,目及之处还是一片农田。而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数以万计梦圆于此的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见证着兰州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你身处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喝着用手机定位,无人机配送的咖啡时,你可曾意识到,这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兰州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生动剪影。
科技事业持续稳步大发展
在改革开放前,兰州市的科学技术事业基础很差。但在当时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不少科技人员仍坚持科学研究,设计出我国第一台用于橡胶后处理的挤出机、大尿素合成塔试制等一批科研成果,更为振奋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广大科技人员为兰州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兰州科技事业在改革开放中持续稳步发展,科学技术进入了振兴时期。当时根据兰州市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按照面向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对农业和以石油、化工、电力、煤炭、有色金属为主导产业和机械、电子、轻纺、建材、食品等相配套的工业领域的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的科学技术研究做了全面部署和安排,科技事业得到了持续稳步大发展。在重离子物理、辐射技术、石油化工催化、特种润滑材料、冰川冻土、沙漠化防治、高原气象、草业科学等方面代表着国家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根据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甘肃省首次编制了《1978-1985年甘肃省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建成一个科技研究体系和组织管理系统、新建一批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建设一支科技研究队伍、攻克一批科技关键问题的奋斗目标,明确了甘肃省科技发展的6个方面、8个主攻方向和77个重点研究项目。以后每五年编制一次科技发展计划。2006年编制了《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将“计划”改为“规划”。先后实施了“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创新引导计划”等一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计划。在1978年召开的甘肃省科学技术大会上,表彰奖励了206个先进集体,413名先进个人,688项科技荣誉奖,而以上这一切,兰州作为全省的科技中心,贡献率达到七成以上。
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兰州市科技人才从十分匮乏逐步实现了总量稳步增长。1949年,全市分布在工业、农业和文教卫生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共计千余多人,仅有科学教育馆、西北防疫处等8所实验研究机构,科技人员百余人,科研人才十分匮乏。改革开放前,全省拥有各类性质和类型的科研机构189个,科技人员11592人,兰州市的科研人数也是比较稀少。改革开放后,科技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省市采取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与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措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截至去年全市有高校27所,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84家,非独立科研机构171家,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8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7家,两院院士19人,科技活动人员9254人。
科研工作走出实验室
曾几何时,当你问起一个30多岁的兰州市民,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不少人会回答“我的梦想是长大当一位科学家。”究其原因,在小孩子的心中科学家的工作除了“高大上”之外,还带着一股神秘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兰州科技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其实就是科研走出实验室的过程。科研活动与生产实际的密切结合,科研成果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科研的力量。
曾经,大气污染是兰州市民一个难解的心结,也是外界认识兰州的一张“负名片”。
但从2012年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兰州市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闯出了一条重污染城市的治霾新路子。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介绍推广“兰州经验”。在2015年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等机构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兰州蓝”变成了一个让所有兰州人引以为傲的新名词。
“这些年兰州市能摆脱污染的‘帽子\’,主要是把治理大气污染的策略定在上下结合、省市联动,走了一条科学治污的路子。”兰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柠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兰州市从顶层设计、科学治污、落地实施抓起,把大气污染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兰州市制定了“1+5”的综合治理规划: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和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等5个专项治理方案。在“1+5”规划框架中,兰州确定了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等八大治污工程,凝练实施了916个项目,通过项目推进治污工作。在治理工作中,兰州从造成大气污染的成因出发,重点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的综合措施。
在大规模开展空气治污的几年时间里,兰州的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样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GDP增速是13.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2014年GDP增速是10.4%,排第5位;2015年GDP增长8.5%,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增速0.5和1.5个百分点。
兰州的“科技名片”——重离子加速器建成于1988年,当时主要是用来开展热核性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可以说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科技体制的转变,这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民生科技中。1993年起,中科院近物所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中能重离子束,开展了放射生物、医学物理研究和动物试验,2006年11月6日,兰州重离子束治癌临床试验成功轰动全国,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实现重离子束治癌临床试验研究的国家。该所所长肖国青告诉记者,截至2017年,兰州重离子医疗加速器已在国内首次开展重离子治癌辐射生物学、正常组织耐受剂量学、射线物理学、循证医学、临床应用等系列研究。目前已利用重离子浅层、深层治疗装置对213例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治疗,成功治疗了许多位于重要脏器,而且高发、难治的恶性肿瘤。在治疗手段上跻身世界前列,对于实现国家“人口与健康”战略目标和国家自主产权医疗专用设备的研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兰州市40年内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归根结底离不开持续不断的科技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共中央于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甘肃省委决定:恢复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省科协,在兰州市成立甘肃省科学院。兰州科技工作进入恢复发展阶段,恢复和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专门学会。科技成果又开始实行登记、评审和奖励。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全市科技工作出现新的局面。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的逐步改革,兰州市产学研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并逐渐形成了兰州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骨架,拉近了科研与经济社会的距离。科研部门领导和广大科研人员开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各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兰州市的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攀升,截至2017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6%,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72.21%。科技投入不断增长,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6%,财政科技支出达到6.79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较快增长,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41.67亿元,是2012年的2.32倍,年均增长18.35%。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专利申请量达到7793件,是2012年的2.36倍,年均增长18.7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77件,是2012年的2.38倍,年均增长18.91%。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成效显著,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从2012年的15家增加到2017年的40家,孵化面积119.44万平米,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1家。建设各类新型众创空间92家,其中国家备案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04家,占全省总量的49.7%;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6家;有36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
针对兰州科技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带动兰州科技发展的局面,不少科研人员深有感触。兰州市老科协84岁的科技工作者欧阳锦林激动地说:“兰州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大气环境的改善取得突破发展,航天科技的发展神速,载人卫星发射实现了我们千年的飞天梦想,这都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优异成绩。”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理文/图
新闻推荐
近日在兰州曦华源内,蒙氏之家幼儿园精心打造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梦回大唐”传统化主题活动。活动现场,身着大...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