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今天不笑谈风月,我们只小说吃喝。
中国幅员辽阔,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格局自古有之,故而地区之间有着天然的饮食文化差异。国民小吃之三足鼎立
除了主食差异,地方传统小吃在布局上也各有特色,以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和兰州拉面为例。这三类小吃店的数量极多、且处于同一数量级,堪称“三大国民小吃”。但其流行地的空间分布则各有特点。
沙县小吃,讲究品种丰富、经济实惠,起源于福建闽中,其在福建、浙江一带的餐厅中占比也最大。
黄焖鸡米饭,号称“非砂锅不可”,起源于山东济南,其流行之地也多在山东及其附近的河南、安徽、江苏一带。
牛肉拉面,千揉百和始有滋味,起源于甘肃兰州,至于其风靡之地嘛,呵呵。
比较可知,沙县小吃和黄焖鸡米饭以发源地为大本营向外辐射,说得上“富贵不忘本”;而兰州拉面虽然发源于内陆城市兰州,却流行于东南、东北,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
假如我们以各省最多的“国民小吃”种类来划分三大“国民小吃”的相对势力范围,会看到怎样的一副图景呢?
南部地区尽归“沙县小吃”,北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半归了“兰州拉面”,中原和西部地区则大半归了“黄焖鸡”。有意思的是,新疆也加入了黄焖鸡的阵营。可能因为,黄焖鸡毕竟是大盘鸡的好兄弟吧……鸡鸭鱼牛之各有所好
苏州才子金圣叹临终有言:“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滋味。”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吃”尤其是“吃肉”这件事孜孜不倦的追求。
对于体型较大的家畜类,各地人民的偏好差异并不算大。体型较小的家禽类肉食,在北方人更受欢迎,且“家禽类”流行地图与“黄焖鸡”流行地图高度相似。难道是鸡肉撑起了半边天?至于水产,则是“水越多的地方越爱吃鱼”。无论江河湖海,仿佛离水越近越鲜美。所谓近水楼台先得鱼,东部沿海和长江黄河流域地区的人们明显更有口福。餐馆名称之小大之辨
生活中我们发现餐馆名称中常有“大”“小”二字,比如各式大排档和小肥羊。所以我们以各地名称中含有大小二字的餐厅数量的比值,衡量各地对大小的偏好程度。整体来看,京广线沿线爱用大,长江流域则多用小。而且北方人喜用大,显得豪迈;南方人爱用小,更加温婉。餐馆名称之手足情深
除了大小,餐馆取名也多用“哥”“兄弟”“姐”“妹”“嫂”等字样,例如三兄弟饭馆、阿牛嫂桂林米粉、胖哥火锅等。本以为北方是称兄道弟,南方是姊姊妹妹。可没想到事实恰恰相反,北方多用姐,南方常叫哥。结合前面的小大之辨,莫非是北方的大姐,南方的小哥?餐馆名称之东西南北
各地餐馆取名时对方向是认知是比较混乱的:西部爱用“中”字,中部则爱用“西”字;东南沿海爱用“南”字,南部地区爱用“北”字,最北的地方则爱用“东”字……餐馆名称之数字使用
国人最爱的数字,一定有“6”和“8”。但在餐馆取名中,这两者并不多见。最爱用来取名的三大数字竟然是“一”“百”“三”。比如一品湘木桶饭、紫燕百味鸡、三顾冒菜……
如果将这十三个数字按等体量分组,划出相应的势力范围,总的来说分布还比较均匀:餐馆名称之“正宗”指数
餐馆通常会对自己的口味进行标榜,要么“好吃”,要么“正宗”。广大西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的餐馆总的来说不太爱拿“招牌正统”说事,只要做出来好吃、吃的人买账就成。而北边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以及南方的广东、江西一带更爱声明自家招牌是第一、最正宗。
新闻推荐
(记者滕效宏)10月24日,来自西固区相关部门的消息称,该区因地制宜构建便民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